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林业部门新的职责。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所建立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野生动物野外分布具有明显特征: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浙南山区分布最多,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物种数量最少。两栖动物的物种群落结构简单,以蛙属为主要构成物种,全省五个大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爬行动物物种群落结构较复杂,浙南山区、浙北平原和浙西、浙东丘陵地区的物种构成较为相似,而浙东南沿海与海岛区的物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②兽类动物以浙西丘陵山区分布最多,并且四个区的物种组成均以啮齿目和翼手目的动物为主,这与全省的物种组成相似。浙东南沿海及岛屿区的兽类物种组成则显著与其它地区不同。③鸟类动物在浙江省分布有19目,其中45.5%的物种属于雀形目。山地林区是主要的生境分布地,以此为主的包括雀形目、隼形目和鸡形目等10目,而平原田野和沼泽水域的则分别有1目和8目;在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分布有各个目的绝大多数物种,而浙西北的分布则因目而异;全省冬候鸟和留鸟的物种数最丰富,分别占33.8%和32.6%,雀形目则以留鸟最多,其次是冬候鸟。其它各目的季节型构成也呈现各自特点。浙江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和经营利用单位分别有276个和1125个;前者有93.11%用于食用目的,后者有98.62%属于酒店宾馆。全省被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360种,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的动物园内。根据两种单位在全省的分布现状,提出在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场所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管人制度的重点应在杭州、宁波、金华和衢州四个市。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系统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包括10个国家级的总计27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建立和运行,总结了一整套机构设置、设施建设、监测方法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经验,依托现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的湿地水鸟及鸟类迁徙规律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结合上述野生动物分布的分析,提出了监测体系规划。本研究还开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网络系统和基于GIS的疫情疫病预警系统等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传递系统,建立了开放的浙江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动态数据库,并逐步在全省联网应用。构建的野生动物疫源病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候鸟为监测对象的国家级、省级监测站在两年以来的监测工作中,已发现63起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涉及野生鸟类9种120余只。所监测的事件均根据预警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做好HPAI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