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二期课改的新举措之一就是将课程目标由一维变为三维。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也是多年来教学中一贯强调并落实的目标,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上进一步落实。如何细化“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怎样实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更涉及学生情感体验及内在变化的过程,如果这两个目标设置流于形式,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有幸参与了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赵谊伶老师主持的《课程目标细化》市级课题的研究,对初中物理两年的教学内容按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了一套针对每一知识点三维目标细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标准》规定的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师课堂中具体实施的教学目标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预设的目标。三者就知识范围、学习所用时间、目的性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总目标是广泛的、长期的、是对初中两年物理学习的愿景目标;课程目标则是对学习内容一个阶段或一个章节的中期课程的设计,它虽然比总目标更具体、明确,但还是概括性较强的单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程目标基础上根据实情实施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主性地渗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细化目标,它就范围上是狭窄的,时间上是短时的,目的和功能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可操作的教学计划。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是内容标准,它由教材、活动卡两部分组成。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内容来达到课程目标预设的学习结果,一般通过单元测试来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各类层次的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本文就如何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的细化,将其转变为教学目标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细化目标为学生设置与其认识水平相适应的阶梯性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五环节中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有效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台阶,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掌握新知识,最终到达目标,发展新能力有一个详细的阐述。如何设置配套的测评练习作了“情景式的描述”,并提出了若干原则性的建议,但如何建构科学的初中物理课程目标细化体系,如何准确评价目标细化体系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