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爬梳和归纳格非新世纪小说文本关于革命和改革的叙述,探察格非的时间意识叙事,并从“反思革命”和“反思欲望”的角度诠释时间意识作为格非的思想资源,在后革命的时代氛围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切入格非时间意识的问题旨归及其价值意义。本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立足于《人面桃花》中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实践、《山河入梦》中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望春风》中的乡村政治运动,论证格非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在革命阶段的叙事轨迹中,边缘个体的革命追求,因遭受历史错位带来了失败,形成了个人的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爬梳和归纳格非新世纪小说文本关于革命和改革的叙述,探察格非的时间意识叙事,并从“反思革命”和“反思欲望”的角度诠释时间意识作为格非的思想资源,在后革命的时代氛围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切入格非时间意识的问题旨归及其价值意义。本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立足于《人面桃花》中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实践、《山河入梦》中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望春风》中的乡村政治运动,论证格非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在革命阶段的叙事轨迹中,边缘个体的革命追求,因遭受历史错位带来了失败,形成了个人的无力感。格非以传统时间观重建了人的心性结构,将人物从绝望和悲观中引出,获得存在的依托。
第二章主要分析《春尽江南》、《隐身衣》、《望春风》中对“欲望”的反思。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主义观念让生存于其中的个体被作为生活体验的现代性重重包围,造成其他价值范畴的消失和个人生活的迷误。在理性与欲望的抗衡中、在追求与幻灭的因果中,理性之难、物役之困、精神之异,逐渐消解了人们生存的精神根基。而格非以带有情感内核的时间关照,给予了个体直面现实的勇气。
第三章在把握格非反思革命、反思欲望的逻辑基础上,通过《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文学的邀约》两部核心文本,探求传统时间意识作为格非为个体存在困境寻求的有效精神慰藉,其形成语境、理论来源。并指出,通过传统时间观的内向超越路径和佛眼的叙事视角,格非再掘了五四后被压抑的传统叙事资源,提出了建构现代文学主体性的一种方案。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格非虽试图以传统时间意识为社会发掘价值重建的理论生长点,但其重心却不在于化解或否定现代性时间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上的能量,而是尝试补足它的缺陷,给予个体生命安顿的资源。
其他文献
古人所称“中原”,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地区,自西周起就是族群杂居和礼乐推行的重地。两周之际时,礼乐的控制地位松动,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方向。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原有的以宴饮礼乐来建构族群文明的文化精神式微,一种新兴的、注重挖掘个体价值的精神意识逐渐萌芽,集中反映在中原地区的风诗中,使得中原风诗具备了一种内在的整体性。本文拟以殷周人群在中原的融合为线索,以中原地域的风诗为对象,分四部分探寻中原风诗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精神。
第一部分首先综述了中原在地理与文化上的双重含义。中原最初以一个地域
交游是人生重要的一环,苏轼作为北宋名士,有着丰富且坎坷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性喜交游,其交游活动是时代的缩影。熙宁二年到元丰二年,正值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这次变法直接影响了苏轼的交游圈,变法下的“文字狱”也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心态,而交游对文学的影响又是全方面的,所以对苏轼交游圈的研究不仅能对苏轼思想变化和人格魅力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其文学创作历程也可以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
本文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安石变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的简单概述以及苏轼在变法中立场的阐述。其中苏轼的立场具有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靓丽夺目的遗珠,蟾蜍文化深受中国神话传说影响,并生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奇幻魅力,最终成为了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蟾蜍文化起源于图腾崇拜,完善于神仙学说,应用于文学创作,落脚于实际功用。可以说,蟾蜍文化发展脉络的进一步清晰,有助于再现区域历史情景、厘清时代审美流变,帮助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再现生机的可能性。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包括:蟾蜍形象的文化类型考论、蟾蜍的实用价值考述、蟾蜍寓意嬗变与审美断裂、新时代对蟾蜍文化的创新性挖掘、蟾蜍文化的影
土家民歌是流传于中国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谣,集中分布在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湘西北四个区域。鄂西南包括恩施、利川、咸丰、来凤、宣恩、鹤峰、建始、巴东、长阳、五峰10个县市;渝东南包括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石柱5个县;黔东北包括印江、沿河、思南、德江、江口5个县;湘西北包括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凤凰、花垣、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石门、沅陵、溆浦15个县区。
本文即以这35个县(市/区)的土家民歌为研究材料,在田野调查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研究土家民歌中的土家语及方俗词汇。
本文旨在以王朔的创作为例研究第三代京味小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确定“京味”的内涵,梳理“京味”小说流变;分析王朔小说中的“京味”元素及其文化成因;分析第三代京味小说对于前两代京味小说的传承以及发展。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前人研究,界定本文对于京味小说内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京味小说的代际演变,引出第三代京味小说及其代表作家王朔,并进一步分析王朔的创作对于第三代京味小说的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王朔小说中所蕴含的京味元素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首先,王朔等第三代京味
苏轼作为北宋朝重要人物,在新、旧两党的权利斗争下,于绍圣元年遭遇贬谪,降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在惠州度过约两年零六个月的时间。苏轼抵达惠州时已有五十九岁高龄,再度遭遇贬谪,苏轼的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平静,逐渐适应岭南生活,欲在惠州安享晚年。
寓惠期间,苏轼进行了较为活跃的交游活动。从交游对象角度,可大致划分为亲族、地方官员、岭南外官员、道士、僧人五类,其中亲族以苏辙、程之才为代表,地方官员以詹范、周彦质、方子容等为代表,岭南外官员以钱世雄、毛滂等为代表,道士以邓守安、吴复古、陆惟忠为代表、僧人
黑色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关于个体的偏执、恐惧和不安,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获得蓬勃发展。它主要指受美国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影响,兼具视觉风格和叙事主题黑暗性的国际化、动态化批评话语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社会和电影制作行业均进入转型期。在此历史背景下,黑色电影呈现了男性在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创伤经历和性别危机,以探讨他们该如何通过直面创伤记忆实现自我修复。
本文试图借助对1945至1950年间黑色电影中有关男性创伤的讨论,来探究其症状是基于何种原因产生,创伤
重庆“棒棒”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处于低端劳动力市场、以搬运服务为主、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一种农民流动务工形式。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棒棒”这一特殊的劳动者群体与这个特殊的行业,它是“农民工”的一部分,曾为重庆的城市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它又是传统苦力行业的延续,几乎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变迁的全过程。本文选择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采用文本细读与田野调查、人物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化研究相关理论,既对电视剧关于棒棒群体的刻画与呈现进行梳理把握,又将其与棒棒群体纪
诏令作为“王言”载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体现出浓厚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与文景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诏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故而诏令从起草到颁发施行均有严格的流程规定以确保其准确传达皇帝的命令。
文景时期诏令由侍御史负责起草,此时尚书只是负责传递文书的微末官职。虽有诏令起草部门,但从诏令用词、语气分析可知文帝诏令多为自作。诏令体式在文帝时期也有发展,“策问”这一新的诏令体式是文帝首先使用的。文景时期诏令内容涵盖广泛,可分为求贤、灾异、振贷、封赏赦宥、和亲等多种类型。文景时期,国家制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是西方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与网络社会学家,同时他也是20世纪中叶法国空间转向运动最早的发起者之一,自早期经典著作《城市问题》1972年出版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以及后期“信息消费资本主义思想”(20世纪80、90年代以降),这构成了其现代性审美意识的两次转向。
空间研究是卡斯特最为关注的学术命题,时空意识的迭变凸显了其审美研究范式的转化。20世纪中后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