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反应器内富氢重整气中CO选择性甲烷化净化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选择性甲烷化是合理可行的去除富氢气体中少量CO的方法之一。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在传统的固定床反应器中由于传热的限制易于形成局部高温区,导致CO2被甲烷化而消耗过多的H2。微通道反应器狭窄的通道,大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大大强化了它的传热和传质速率,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采用不锈钢微通道反应器,并进行催化剂的负载,考察了制备条件和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XRD、BET和TPR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设计并加工了一种微通道反应器用于CO选择性甲烷化反应,微通道的尺寸为30mmx0.5 mmx0.3 mm,每片板上有28个矩形通道,4Ni-2Ru/ZrO2双金属催化剂涂布在此矩形通道内。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涂覆方法的研究表明:CTAB/Zr=0.35,每次负载浆液后350℃焙烧的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较好,在260~300℃范围内CO的转化率都可达99%以上,CO2的转化率不超过7%,260℃时可将CO的出口浓度降低到13 ppm。   考察了原料气的组成和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的出口浓度随着原料气中CO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原料气中CO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需采用温度梯级甲烷化方法才能将CO的出口浓度降到100 ppm以下。微通道反应器中CO选择性甲烷化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为:350℃预还原处理3h,反应温度范围为260~300℃,最佳空速范围是13000~20000 h-1,在此优化条件下CO转化率达99.2%以上,CO2的转化率不超过6.2%,H2的消耗不超过12.4%。120 h的连续实验表明,4Ni-2Ru/ZrO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CO的转化率均保持99.5%以上,CO出口浓度不超过50 ppm。   SEM、XRD、BET和TPR研究发现,四方相的氧化锆能提供较大的比表面和孔穴,活性物种分布均匀且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Ni-Ru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形成了相互作用紧密的Ni-Ru金属簇,有效的促进Ni的分散,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   与传统的固定床反应器相比,微通道反应器在CO选择性甲烷化方面具有催化剂用量少、CO2的转化率和H2的消耗量少、催化剂热稳定性好、能在高空速下操作等优点。
其他文献
传统Hall-Heroult铝电解槽由于采用消耗式炭素阳极而存在着能耗高,炭耗大,成本高,阳极更换频繁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惰性阳极在电解过程中不参与电化学反应,所以基本不消耗阳极,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而惰性阳极成为铝业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尝试力图寻求符合铝电解工业应用的惰性阳极材料。本文主要研究了合成阳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对这种惰性阳极在电解过程中阳极气泡行为进行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三羟甲基丙烷(TMP)加成反应生成的聚氨酯固化剂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双组分聚氨酯涂料中应用广泛,然而固化剂中的游离单体TDI是巨毒物质,必须尽量除去。本文以“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形成和血管通透性诱导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增加
发展以植物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能源,被公认为是解决能源紧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瓶颈一生物质资源的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为避免与粮争地,利用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