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中国发起学习苏联的运动。这一运动是冷战环境下,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战略选择。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学习运动经历了发端期、高潮期、低落期,直至结束。1949年-1953年,是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开始时期。1950年中苏正式结为同盟,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选择了苏联模式。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学习制定了“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提早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军事领域和文教领域开展了学习苏联的活动。这些都为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确定提供了条件。1953年-1958年,是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高潮期。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此时的中苏关系也正步入“蜜月期”。中国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机制;大规模地聘请苏联专家,并派大批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赴苏考察、学习;从苏联引进大量的科研技术和科技资料,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规划。以上学习的结果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确立。中国民众对苏联充满感激之情和真切的向往,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和照抄现象。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强调要“以苏为鉴”,着重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克服教条主义,并对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8年-1960年,中苏关系走向“冰点”,中国国内“左”倾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受其影响,中国不再满足于苏联式的发展道路,决心放弃苏联经验,独辟蹊径。由此,中国学习苏联的运动逐渐销声匿迹。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教育革命和军队“革命化”的过程中,苏联的经验被抛进了“冷宫”。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有失有得,其中得是主要的。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不恰当地照搬了苏联的部分经验,但这并不能抹杀学习运动本身曾起到的积极的历史作用。通过学习苏联,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的文教事业和科技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才;学习苏联运动还铸就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情谊。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失误,缺乏科学的衡量学习的标准。以史为鉴,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坚持向他国学习的同时,应当注意处理好学习他国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关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联系,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