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模式识别的新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的所有动作都是通过多块肌肉在神经控制系统的支配下互相协调共同完成的。伴随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重要的电生理信号,可以实时地反映出肢体的运动意识和运动状态。依据这样的生理学基础,从放置于皮肤表面的电极捕获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MG,sEMG)实现的肌电控制技术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其在假肢控制、人机交互以及神经肌肉疾病康复治疗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实现的控制策略角度,肌电控制已经从最初仅支持单自由度的开关控制、经比例控制发展到当前可实现复杂运动的多自由度控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模式识别的肌电控制策略,由于其革命性地扩展了肌电控制的可控自由度数量,已经成为了当前肌电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表面肌电模式识别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以人体最具灵巧性的手势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更贴近人体自然运动控制方式的新型肌电控制策略与相应实现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实现更加自然和谐的肌电控制系统,对肌电假肢控制、人机交互甚至脑卒中康复训练等研究与应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主要有:(1)变化收缩力对肌电模式识别影响研究。此研究基于多通道电极阵列采集的高密度sEMG,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肌肉收缩力水平与肌电模式之间的关系,结合电极阵列所提供的空间特征,提出了适用于收缩力变化情况下,具有良好鲁棒性的肌电模式识别策略,并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实用化的肌电控制方案。不同收缩力下的模式识别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肌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适用于变力情况的肌电控制系统提供训练指导与电极安放的参考依据。(2)基于任务间共有协同的肌电模式识别研究。此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动作任务间的共有协同在肌电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目前通过肌肉协同理论来解释人体运动的控制机制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认可,而非负矩阵分解(NMF)在许多协同分析的研究中都有成功应用。本研究针对肌肉协同在肌电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提出了任务间共有协同提取的判别非负矩阵分解(DNMF)算法。研究对12类手势动作进行了分类识别,并与传统的协同提取算法作比较,实验结果证实了判别非负矩阵分解在肌电模式识别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基于任务特有协同的多自由度并行控制策略研究。此研究的目标是实现精细手指运动的多自由度并行控制。研究以灵巧的五指运动为研究对象,每个手指对应一个自由度,提出了多自由度的并行控制策略。在单一自由度水平上,针对手指的不同状态利用NMF提取特有协同,依据特有协同重构样本特征的失真程度来判定该自由度运动状态。最终,通过对多个自由度运动状态决策的融合判定手指运动模式。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健康受试者多手指组合运动的多类手势动作进行了多自由度的并行识别,并与传统的模式识别算法(串行控制策略),以及所提并行控制框架集成常规分类器的方法做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基于任务特有协同的多自由度并行控制策略不仅更接近人体运动的自然控制方式,而且具有更高的控制性能。进一步的,研究还通过脑卒中患者的肌电数据验证了所提并行控制策略在偏瘫手臂运动识别中的有效性,展示了所提并行控制策略在脑卒中康复训练领域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几个世纪以来,工业社会的空前发展,为人类自身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资源的高速消耗,污染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对人类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究其根源,罪魁祸首并非
miRNA(microRNA)是由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小的单链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碱基配对引导沉默复合体(RISC)降解mRNA或阻碍其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蛋白质表达。mi
真空闸板阀是在真空系统中用以调节气体流量、切断或接通管路的真空元件。本论文主要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真空闸板阀的结构设计与理论分析和优化。这种新型真空闸板阀适合应用于
NOx作为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以其危害大、治理难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再燃烧技术以其经济有效性而成为控制NOx排放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用生物质作为再燃燃料还原N
现代工业正在向着高速、高温、高压的方向发展,疲劳问题严重威胁着现代工业设备的安全。据统计,在各类零部件的断裂失效中,约有80%是疲劳破坏引起的,由于这些设备长期处于恶
本课题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以甲烷气体为主要碳源,氩气为稀释气体,同时混入不同比例的氢气,在树脂镜片(CR-39)上沉积类金刚石碳膜(DLC)。利用激光拉曼光
气体轴承具有具有精度高、转速快、无污染、耐辐射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气体轴承依靠几微米的气模间隙来支撑机器的运动部件,传统结构的气体轴承供气供气压力小,耗气量较小,承载力较小。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实际生产的需要,需要开发气体消耗量大、供气压力高的重载气体轴承。为了实验研究稀疏波与超音速边界层相互作用下的圆盘气体轴承特性,需要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实验台,并且需要研究实验台气源的流动特性,包括其稳定供气时间
本文给出了相对旋转坐标系下叶轮机械内部三维粘性流动的守恒型积分型方程组,利用Denton J.D.教授的粘性体积力法来模拟粘性对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影响,采用时间推进法和有限体积差分格式对叶轮机械内部的流动进行求解。为加速计算收敛速度,除了采用当地时间步长和局部残差光顺技术外,通过改造插值算子,提出了一种能够与本文算法很好地结合的多重网格法。与NASA Rotor37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本文多重网格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和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临床常用的客观听力检测方法。OAE是由耳蜗中产生,通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释放在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