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目前废水处理领域,现有技术已经成功利用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微生物在吸附重金属和降解有机物的同时,这些污染物可诱导微生物细胞发生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从而对细胞产生氧化压力,甚至造成氧化损伤。因此,了解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以及污染物诱导下微生物个体微观防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探究了镉(Cd(II))和2,4-二氯酚(2,4-DCP)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体内活性氧水平的变化,通过检测丙二醛(MDA)和胞内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说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污染物产生的氧化应激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以及Bradford检测法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并结合谷胱甘肽功能探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Cd(II)和2,4-DCP胁迫的调节机制。在进行低浓度处理时(5mg/L Cd(II)、20mg/L2,4-DCP),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的R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进行高浓度处理时(50mg/L Cd(II)、100mg/L2,4-DCP),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的ROS含量比对照组还低。用5mg/L Cd(II)处理菌体时,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的MDA含量缓慢增加,而用50mg/L Cd(II)处理菌体时,MDA的含量会先增加后减少。用100mg/L2,4-DCP持续诱导下,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的MDA含量在第8小时比开始接触时的量还低。在5mg/L Cd(II)诱导下,胞内蛋白质含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并且达到了一个较高值,为77.512μg/mL;在50mg/L Cd(II)和20mg/L2,4-DCP诱导下,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胞内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在100mg/L2,4-DCP诱导下,胞内蛋白质含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受到Cd(II)和2,4-DCP胁迫后,黄孢原毛平革菌中的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在第4小时,用100mg/L2,4-DCP处理菌体,SOD活力达到了13.264U/mg蛋白,CAT活力达到4.710U。之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系活力整体逐渐下降。在第8小时,实验组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此时抗氧化酶活力受到了抑制。用Cd(II)(浓度>5mg/L)和2,4-DCP(浓度>20mg/L)处理黄孢原毛平革菌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增大,GSH/GSSG呈降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