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氢青蒿素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氢青蒿素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双氢青蒿素是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最近,中药研究所某团队拟进一步开发双氢青蒿素,使其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病理疼痛。为此,我们对该化合物开展了大鼠药代研究以支持双氢青蒿素临床适应症的拓展。早前,曾有学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开展了双氢青蒿素的大鼠药代研究,然而该分析技术没有区别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由于双氢青蒿素的药效活性主要来自原形化合物,因此过去的分析手段给药代研究带来一定的局限。为此,我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检测大鼠样品中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浓度的分析方法,并以此考察了双氢青蒿素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胃肠道吸收、组织分布及肝肾排泄等)。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我们建立了能够灵敏、可靠、快速检测给药后大鼠血浆、组织匀浆、尿、粪和胆汁等大鼠样品中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14年颁布的《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开展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验证。所有大鼠药代实验方案均经中药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大鼠药代实验按批准后方案实施,双氢青蒿素的给药剂量参考相关药效研究所用给药剂量(单次静脉给药剂量为4 mg/kg、单次灌胃给药低、中、高剂量分别为4、8和32 mg/kg,连续7天灌胃给药的每日一次的剂量为8 mg/kg)。双氢青蒿素的药动学参数计算采用非房室模型处理(使用Phoenix(?)WinNonlin(?)8.2软件;美国)。针对双氢青蒿素所建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性高,线性定量范围为1-729 ng/mL,批内及批间准确度为87.0%-114%,批内及批间精密度为1.07%-12.7%,残留度<20%,相对基质效应<15%、模拟分析方法主要步骤的稳定性>87.2%,样品稀释可靠性97.3%-107%。灌胃给药后,双氢青蒿素吸收较快(Tmax,0.25-0.45h),其口服生物利用度(F)均低于30%,雄性大鼠的为3.6%-22.5%、雌性大鼠的为6.6%-25.1%,大鼠个体间差异较大。灌胃给药后,双氢青蒿素在雄鼠体内血浆AUC0-∞和血浆Cmax均随剂量(4-32 mg/kg)的增加而增加,但线性关系不确定;在雌鼠体内血浆AUC0-∞和血浆Cmax均不随剂量(4-32 mg/kg)的增加而增加,为非线性相关。静注给药后,双氢青蒿素的总清除率(CLtot,p)为9.2-9.7 L/h/kg,约为大鼠肝血流量的2.8-2.9倍;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ss)为2.2-2.5 L/kg,是大鼠总体液体积的3.3-3.8倍;消除半衰期很短(t1/2,0.18 h;比灌胃给药的短,0.3-0.8 h)。连续7天灌胃给药后,双氢青蒿素第7天的雄鼠血浆AUC0-∞第1天的无明显差异(P>0.05),雌鼠的第7天比第1天的显著降低(P<0.01)。大鼠灌胃给药后,除睾丸外和雌鼠心脏外,双氢青蒿素在其他组织均有分布,组织中的浓度普遍高于对应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这与其较大的Vss数值基本一致),其中在雌鼠卵巢中的浓度较高,但在大脑浓度低。在胃、小肠和大肠中浓度高是由于给药后化合物在消化道组织吸附且采样时不易被冲洗掉。双氢青蒿素在组织中的浓度变化,大多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随动性。双氢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在尿液中的排泄分数很低(fe-U,0.007%-0.05%),在胆汁中的排泄分数也很低(fe-B,0.09%-0.15%),提示双氢青蒿素主要通过代谢从机体清除。双氢青蒿素的体内代谢将由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完成。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补骨脂的香豆素类成分有雌激素样、抗肿瘤、抗炎、抗菌和抗抑郁的药效活性,与补骨脂肝、肾和生殖毒性相关。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被用作补骨脂药材的质量分析方法的被测成分,并规定补骨脂药材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总含量不得低于0.7%。为了开展与补骨脂安全用药相关的药代研究,我们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大鼠血浆样品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浓度的分析方法。分析条件的优化集中于:样品前处理(采用乙腈蛋白沉淀方法)、色谱分离(采用C18反相色谱柱,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质谱检测(在ESI正离子模式下,根据离子对m/z 187.0/131.0,187.1/131.1,384.2/205.2,384.2/205.1 分别检测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新建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考察,参考了 NMPA于2014年颁布的《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分析方法的线性定量范围为0.5-364.5 ng/mL(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及1-729 ng/mL(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批内及批间准确度为89.9%-104%,批内及批间精密度为3.10%-12.2%,其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我们发现,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是补骨脂水煎液的两个主成分,含量分别为45600和24000 μg/mL,补骨脂素的含量为补骨脂苷的1.71%、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为异补骨脂苷的2.40%。大鼠灌胃给药补骨脂水提物(6g药材/kg;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的成分剂量分别为2.35、1.73、137和72 mg/kg)。大鼠单次灌胃给药补骨脂提取物后,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1.0-2.7h)明显早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Tmax(5.5-6.7h)。与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不同,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血浆AUC0-∞(分别为443619-582680和167314-276903 ng·h/mL)相对高于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的血浆AUC0-∞(分别为 5866-13745 ng·h/mL 和 12804-28571 ng·h/mL),提示体内代谢是影响补骨脂提取物灌胃给药后成分暴露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鼠连续7天灌胃给药补骨脂提取物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第7天的血浆AUC0-∞比第1天的明显降低(P<0.05)。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在雄鼠体内第7天的AUC0-∞也较第1天的明显降低(P<0.05),且t1/2和MRT变短,表明这两个化合物从体内的清除加快,提示后续研究应关注连续给药补骨脂提取物对其香豆素成分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导师王凤云教授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物、配伍特点、核心处方等,总结其临证经验。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之间导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特需门诊治疗的GERD患者门诊病例698份。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中药处方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
研究一 口服中药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Meta分析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中药治疗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总结治疗HFrEF的高频中药。方法 1.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共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近十年,即从20
研究背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中医药常用临床研究模式之一,是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热点,既重视对疾病的诊断,又重视对中医证候的判断,其研究模式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近年来,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面临的挑战逐渐浮现:同一证候中包含诸多症状,每一个体或者(和)每一种中药复方对同一证候中的这些诸多症状有侧重,即,同一疾病同一证候,由于患者群体存在异质性,因此表现出的症状亦会有侧重
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益肾蠲痹丸能改善卵巢切除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跗骨骨表面骨微观结构的破坏,减轻关节局部炎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与骨的破坏。其机制与上调ephrinB2蛋白,抑制破骨细胞(Osteoblast,OC)分化和活性的过度增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制备肾虚(卵巢切除)CIA模型的
背景:穴位既反映机体状态,又是施治部位。临床和基础研究过程中,疗效常是判定穴位有效的最终评价指标,也是判断穴位特异性的依据。临床研究中,尽管多数结果表明施治于穴位比非穴位疗效好,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二者疗效并无差别。这说明,以既定框架固化穴位的部位与主治不利于探究穴位的本质。穴位所表达的体表与内脏、体表与深部软组织联系是生物体所共有的。我们根据前期皮肤与内脏会聚-易化现象研究提出,相对于正常生理情况
1 研究背景女性的卵巢功能下降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为卵巢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是指卵巢内存留的可募集卵泡数目减少或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卵巢反应性及生育潜能较同龄女性下降的一种疾病,不强调病因及患者的年龄与月经状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及工作节奏等的改变,DOR患病率持续增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
1.研究背景中医古籍作为重要的中医知识载体,记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克服人类健康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是中医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指导临床诊疗并为科研提供思路。中医临床和文献专家,已对《伤寒论》进行大量旁校、参正、校注、语译的工作,便于后世
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和较高的食养价值。目前《中国药典》中对于紫苏叶药材设定的标准较薄弱,仅对来源、性状、鉴别、水分和挥发油含量进行了限度的设定,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化学成分含量标准的空缺,这主要是由于市售紫苏叶品种和食用品种等混乱,样本间差异较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因此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管老化(VA)是高血压(HTN)、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及推动因素。VA和HTN都与血管树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有关,主要表现为是血管僵硬度及血管张力增加,弹性减弱等。VA与血压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血压升高是VA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长期的HTN又会导致动脉壁损伤,进而促进血管僵硬,加速血管的老化。本研究将VA作为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