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胆道闭锁患儿术后黄疸是否消退以及黄疸消退时间是评价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基本资料、术前肝功能情况等客观临床资料及治疗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对术后黄疸消退的影响,探讨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与术后早期胆管炎发作的关系,评估黄疸消退情况与术后中早期预后的相关性;为胆道闭锁患儿术后是否可以获得黄疸消退提供新的预测因子;并为摸索胆道闭锁治疗的改良方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材料与方法:
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肝外胆道闭锁(简称胆道闭锁)并行肝门空肠吻合术的64例患儿(男性32例,女性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术前客观资料及治疗干预措施情况,并将性别(男、女),手术年龄(30天~60天、61天~90天、<30天或>90天),术前总胆红素(>170μmol/L、≤170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例(<0.6、≥0.6,<0.7、≥0.7,<0.8、≥0.8),术前谷丙转氨酶水平(>120U/L、≤120U/L),手术方式(Roux-en-Y吻合术、襻式吻合术),术后禁食时间(3天、7天),长效与中效激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对术后黄疸消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对术后早期胆管炎发作的影响;分析术后黄疸消退及中早期生存间的关系。Roux-en-Y吻合术采取传统的术式。襻式吻合术是将距蔡氏韧带15cm处的空肠,在结肠前将其提至肝门;于空肠处沿肠管纵轴剪开一小孔,从小孔套叠拖出肠腔近端2cm处的空肠粘膜,用手术刀刮挠空肠粘膜,并内荷包缝合关闭肠管,剪开小孔的空肠与肝门创面行连续缝合,吻合肝门空肠;距肝门吻合口约40cm的远端空肠与吻合口近端空肠行肠壁侧侧菱型吻合。所有患儿术后均于术后第7天开始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强的松龙,连续用7天。地塞米松的用量是每天0.3mg~0.5mg/kg;甲基强的松龙的用量按照每天10mg、8mg、6mg、4mg、3mg、2mg、1mg/kg的剂量逐日递减。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中64例胆道闭锁患儿至随访终点时,黄疸消退的患儿有34例(53.1%),中位黄疸消退时间为6周。术前总胆红素≤170μmol/L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高;术前ALT>120U/L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明显低于ALT≤120U/L的患儿。术后使用地塞米松的患儿比术后使用甲强龙的患儿其黄疸消退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30天内出现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明显降低。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和激素类型是胆道闭锁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的独立保护因素,保护因素作用的大小从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到激素类型逐渐减弱。行肝门空肠襻式吻合术的患儿比行Roux-en-Y吻合术的患儿术后早期胆管炎发作率低,但二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禁食7天的患儿早期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术后禁食3天的患儿。术后早期黄疸消退的患儿中早期自体肝存活率高。
结论:
术后使用地塞米松是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的独立保护因素。肝门空肠吻合术后使用地塞米松的患儿黄疸消退率要明显高于使用甲强龙的患儿。在短期应用促进黄疸消退方面,与甲强龙相比,地塞米松为更优的选择。胆道闭锁患儿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是Kasai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预测因子。胆道闭锁患儿术前TB≤170μmol/L预示着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胆汁引流,预后良好。术前血清ALT水平、胆红素水平较低尤其是结合胆红素水平较低的胆道闭锁患儿其术后黄疸消退率高。在新生儿期即表现为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胆道闭锁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较低,预后较差。肝门空肠襻式吻合术与肝门空肠Roux-en-Y吻合术相比,黄疸消退率相似,但早期胆管炎的发生率较低。同时它又保持了肠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在小儿外科尤其是小儿肝胆道外科学领域,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