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进展期远端胃癌第8p组淋巴结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加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探索影响第8p组和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通过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远端胃恶性肿瘤413例,其中行D2根治术的有204例,D2根治术同时加行第8p组淋巴结清扫的有107例,D2根治术同时加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有102例,回顾性分析4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现生存状况,分析第8p组淋巴结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清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探索影响第8p组和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行D2根治术的204例胃癌患者检获淋巴结数为(20.70±4.453)枚,D2根治加行第8p组淋巴结的107例患者检获淋巴结数为(21.59±5.571)枚,D2根治加行第14v组淋巴结的102例患者平均检获淋巴结数为(24.09±7.068)枚。1,在107例行D2+8p清扫组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病理结果提示发生第8p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21%,第8p组淋巴结共清扫淋巴结数为121枚,每例获得淋巴结数目为(1.08±0.279)枚,第8p组淋巴结阳性数为14枚,淋巴结转移度为0.12;与未行第8p组淋巴结清扫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73),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D2根治术组与D2+8p清扫组的3年生存率为52.5%和57.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2);单因素分析显示,第8p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N分期等相关病理因素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OR=3.474,95%CI=1.467~8.227,P=0.005)、N分期(OR=2.888,95%CI=1.352~6.169,P=0.006)是第8p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102例行D2+14v清扫组的患者中,有24例患者病理结果提示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3.53%,第14v组淋巴结共清扫淋巴结数为336枚,每例获得淋巴结数目为(3.36±1.263)枚,第14v组淋巴结阳性数为78枚,淋巴结转移度为0.232;与行D2根治术的204例患者相比较,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01),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D2根治术组与D2+14v清扫组的3年生存率为分别是52.5%和63.7%,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33.3%和73.1%,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N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脉管浸润等相关病理因素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OR=1.410,95%CI=1.119~3.833,P=0.040)、组织学分型(OR=11.232,95%CI=1.269~99.432,P=0.030)、Lauren分型(OR=2.139,95%CI=1.051~4.353,P=0.036)、脉管浸润(OR=33.392,95%CI=1.840~605.853,P=0.018)是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8p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N分期等相关病理因素有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D2根治术加行第8p组淋巴结清扫尚不能确定能够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鉴于第8p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于分期较晚的患者可以行第8p组淋巴结清扫,具有临床安全性。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肿瘤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脉管浸润等相关病理因素有关,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D2根治术加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未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安全性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