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计算环境的形成过程,并对数据同步、移动计算环境和小范围混合P2P架构等相关概念作了详细阐述。然后,以传统的数据同步技术和现有的主流商业同步产品实现为主要内容展开比较分析,评价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指出现有的移动数据管理产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是结合移动环境的部分要求而基于固网产品的修改和调整,就数据同步而言并没有大的突破和发展,针对移动计算环境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后,论文介绍了时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协议如:SyncML同步协议,它由SyncML同步协议、SyncML表示协议及SyncML协议冲突处理机制三部分组成,其中,SyncML表示协议很好地解决了异构设备之间的映射问题;P2P架构;现有的P2P架构可分为集中式P2P、分布式P2P和混合式P2P三种不同的类型,P2P架构对传统C/S结构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数据同步技术的作用基础和平台;移动Agent技术,移动Agent以其智能性、自主性、感知性、协作性及移动性在移动环境下具有天然的优势,论文重点分析了这三种新技术对传统的数据同步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并基于P2P架构和移动Agent技术各自的特点,提出将P2P架构与移动Agent技术相结合,增强节点间的交互能力,是解决移动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同步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小范围移动环境,融合P2P的一个典型应用—JXTA体系与Agent技术两者的优势,提出了全新的数据同步模型AMPM。并分别说明了该模型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数据同步算法HVU、改进的IP多播技术及轻载服务器的控制权转移策略,并着重阐述了HVU算法的主要策略、数学证明及具体的设计实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了HVU算法的AMPM模型具有对等点移动性强、无需独立的中介服务器、能有效收敛异构数据等特点。最后我们将AMPM模型应用于民航机场新一代调度系统上,结合机场外场调度的需求,基于AMPM模型建立的CAPAMD应用系统解决了外场数据采集和信息传递这一信息管理的“盲区”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