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阐释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死亡、自杀、自毁、自弃、绝望、迷茫、沮丧、抑郁…消极情愫肆意地啃噬生命,个体出现存在与精神危机,个体希望之绝、希望无望。生命现实与理想,实有与空无之间失去相关性,生命内在绵延断裂与外在流动停滞,个体生命“乌托邦”的世界消逝,生命陷入“当下瞬间黑暗”之中,致使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中断与生长困境。个体’此在’由’尚在’决定,个体生命本质在’未来’中开显,而不是’回忆’;个体生命成长不是过去的’回望’,而是未来的’希望’。个体的成长是建构希望的艺术,个体生命应学会建构完美、理想的影象,即生命前方美好的“缺席者”或称为“虚位”。当生命在阴暗、荒原、苦难、绝望的境域时,运用想象功能,邀请希望影象的参与,开启生命与影象的对话,唤醒个体内在的生命的活力,激发生命的潜能,找寻到通往光明与希望的路途。希望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美好影象,是一个美好的’缺位者’。它作为一个意向’他者’的自身,缘起于现实自身此在,是超越现实此在的“尚在”,是促成生命内在的绵延与外在的流动的成长机制。希望是生命的’乌托邦’的新界,也是教育的空间与地界。希望在’实在’与’尚在’的边缘,在’此在’与’彼在’的边界,在’现在’与’未来’的节点。个体在实在与欲为的边缘位置,以一种敞开的生命姿态,邀请一个更优秀’我’的参与,建构希望图影,开启新的’生命图式’,催化生命’未来图式’改造。教育应以’乌托邦’的姿态和’尚在’之希望来打开生命,唤醒生命结构中那个尽善尽美的自我,通过现实之我与理想、完美、欲为的’影象’展开对话与潜对话,激发生命的势能与潜能,推动生命的发展与向前,为苦难的生命与绝望旋涡中的个体,带去超越的生命力量。教育应是建构个体希望、分享希望、共享希望的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唤醒个体希望影象,植入希望的信念,学会希望,学会希望的生活知识。个体教育实质从希望的角度来论,就是缩小现实’本我之象’与’理想之象’的距离。教育应践行有希望空间的教育或蕴藏希望的教育,在教育中展开艺术的教育、影象的教育、死的教化,从而引领生命朝向未来,建构“乌托邦”的美好世界,恢复生命成长的内在连续性,促成生命内在时间的绵延与外在空间的流动,使生命诗意的栖居。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研究型大学“院为实体”改革的逐步深化,院长作为学院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的第一负责人,将成为执行学校发展战略、承担学校各项任务、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然
史传文年代久远、意蕴丰厚、佳作众多。它起子先秦,成于汉代,是先秦文言作品中的史家之文。学习史传文是夯实学生文言基础的重要方式,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工具
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管理模式和高等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单位制度”逐渐瓦解,社区建设已经兴起,特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
学校改进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学校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薄弱学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虽然我国针对薄弱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外开放教育资源在全球的流动,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于2011年结束各项课程评比。随即从2012年开始,精品课程逐步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
论文研究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主的学生评教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
在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里,过分重视科学教育直接导致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把培养具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