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地气候资源的评价研究也增多。然较多的研究以分析旅游气候的生理舒适度为主,而对旅游气候资源的综合全面评价显得过少。旅游业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旅游气候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GIS的支持下,选取了生理适宜性指数和旅游影响指数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时间上,海南岛各市县1月、2月和12月是旅游的最佳时期,3月和11月较为适宜,而4~10月最不适宜旅游。总体来说,11月至翌年3月海南岛大部分地区是适宜旅游的,而4~10月由于气温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并不适宜旅游。海南岛气候特征的季节差异主要在冬夏季之间,二月温湿指数最“暖和舒适”的地区位于南部的三亚、保亭、陵水等,中部至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不是最“暖和舒适”的。风效指数最“暖和舒适”的地区同样位于南部,而北部和东北部的特征也和温湿指数相似。八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分布特征显示中部地区最适宜旅游,而东南沿海、西部和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都不易出游。海南岛年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日照等因子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全年开展旅游活动。海南岛旅游气候的适宜等级属于“偏热,较适宜”的范围,结合二月和八月温湿-风效指数的分布特征,发现海南岛总体旅游气候最适宜地区位于南部,并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比中部、北部以及东北部适宜性更好的特点。(2)影响海南岛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危险因子是暴雨和台风。台风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暴雨危险区由东南沿海向岛内递减,至中部地区最低,而北部、西南沿海及三亚地区危险度较高。总体看来,危险度呈现沿海高于内地的特征。海南岛公路交通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大。岛内公路网总体北部、东北部以及东南沿海密度最高,南部保亭、陵水及三亚等地密度较高,中部五指山、白沙和琼中等地区密度最低。公路网密度对旅游气候资源开发的最大影响在北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植被对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趋势。山区多林地分布,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具有一定潜力。四周多农业植被,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海南岛空气环境质量近五年总体达到了国家一级的优良标准,保持稳定且有转更好的趋势;近五年水质总体达到或优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符合旅游景区用水标准;交通和生活噪声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但对旅游活动正常开展并不造成很大影响;城市垃圾排放量和处理率基本稳定,不会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海南岛主要森林景区较长时间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值远大于2100个/立方厘米的六级标准,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森林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海南岛月均旅游客流与气温、降水、日照因子相关性最高且极为显著,呈现负相关;与风速正相关、显著性较高;与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小且并不显著。除北部沿海外,海南岛出行预期影响指数呈现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的区域分布特征。海南岛南部三亚、乐东、保亭和陵水旅游产品吸引力指数最高,中部五指山和琼中次之,北部海口、东南部的文昌、琼海、万宁等地以及西部的东方市吸引力指数为较低和最低。海南岛旅游影响指数分布总体呈现沿海大于内地的特征。东北部、东部至南部沿海受影响作用依此增大。全岛琼海、万宁、三亚、陵水、乐东地区受影响最大,中部白沙、五指山和西部的东方等地受影响最小。(3)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具体是南部的乐东、三亚、陵水为资源最丰富、开发程度最高和最有开发潜力的地区;东南沿海的文昌、琼海、万宁和北部的海口市以及西部的昌江、东方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资源优势最小、开发程度最低且开发潜力也最小;广大北部地区资源优势较弱、开发程度较低,开发潜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