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左翼学者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20世纪40至70年代,以保罗·斯维奇、约瑟夫·吉尔曼和保罗·巴兰等为代表的美国左翼学者展开了关于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系统性研究,并将其推至巅峰。尽管他们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但仍然通过研究阵地和研究视角的转换丰富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其中的一些结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消费不足问题也不乏借鉴价值。具体来说,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美国左翼学者研究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背景及语境。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垄断资本主义竞争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垄断资本主义范围不断扩大、垄断程度不断提高、混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与迅猛发展。这些新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构成了美国左翼学者消费不足论的现实背景。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于消费不足的分析构成了美国左翼学者的消费不足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将散落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消费不足的论述进行挖掘、整理和建构。除此之外,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斯坦德尔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构成了他们的间接理论来源。第二,斯维奇对马克思消费不足的建构。在对利润率下降趋势和比例失调论批判总结的基础上,斯维奇建构了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论。他认为由于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高于消费增幅速度,工资支付占新增积累的比重不断减少,消费品的产量与生产资料投资总量增长的比例相同等原因,导致消费量的增长落后于消费产品量增长的趋势,最终产生消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斯维奇认为通过生产资料错误比例以及消费增长率高于生产资料增长率这两种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消费不足趋势的力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陷入停滞和危机。第三,吉尔曼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发展。吉尔曼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证马克思的理论。他指出,一战前美国工业数据统计是符合并且支持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但是一战后的数据并不能支持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转化,剩余价值创造的转化回答了斯维奇未能回答的问题,即垄断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趋势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实现的转化一方面作为抵消趋势力量暂时缓解了消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非生产性支出的增加,侵蚀了剩余价值总量,从长期来说依旧无法抵消消费不足的趋势。第四,巴兰和斯维奇对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完善。巴兰和斯维奇系统论述了二战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及其经济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情况。他们指出,投资与消费、销售努力和政府支出这三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经济剩余,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无法为其庞大的经济剩余提供一个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造成相对性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情况产生,最终导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第五,美国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研究的得失。一方面,他们将研究的主要阵地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把研究主题延伸至资本主义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实现了研究视角的转变;他们开始注重运用数据统计方法,且论述的语言也更加规范化和学术化。然而,另一方面,这些左翼学者往往从单一因素角度去研究消费不足论,使得研究角度受到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消费不足论的本质。第六,反思美国左翼学者消费不足论研究及其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滞涨时期,消费不足论逐渐失去理论的解释力,发展为以利润率下降的单一因素论和多因素危机理论的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径。另一方面,虽然消费不足论所处的环境、制度与当下中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其抵消消费不足趋势的力量,包括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和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