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译学研究常将译者风格与原作或原作者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译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下,翻译只是源语文本风格的再现或用语义和语用等效目的语文本对源语文本的替代。传统译学理论认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翻译中呈现各种原作者形象,要求译者必须“隐身”。随着描写性译学的兴起,译者风格研究逐步朝着系统的、个体导向的研究发展,同时还引入了语料库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研究译者风格。正是由于描写性译学的兴起,翻译学研究的焦点才转向译者的“痕迹”。与传统译学相比,描写性译学研究不再强调源语文本的至上性。与此相反,它更多地聚焦于译者的公开干预或者译者在翻译中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并利用软件WordSmith 4.0和AntConc 3.2.1,以《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比分析施晓菁、珍·詹姆斯和葛浩文三译者独特的译者风格。本论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三个英译本本身的风格是什么?2、在源文本的影响下,三个英译本的风格是什么?3、译者独特的背景对其翻译是否有影响?三个英译本本身的风格研究是译文导向型(又称T型译者风格),主要从译本本身研究译者风格。本论文主要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考察三个英译本的风格。源文本影响下的三个英译本风格研究是源文导向型(又称S型译者风格),主要根据源文本探讨译者风格。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译者翻译源文中谚语和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使用的策略来考察三个英译本的风格。研究表明,译者独特的背景的确影响译者的翻译,拥有相似背景的译者的风格呈现出很高的相似性。就译本本身的风格而言,施译本和葛译本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这是由于施晓箐和葛浩文背景相似,对中英文都比较熟悉,因此他们的翻译自然很容易受到汉英两种语言共同的影响。具体研究发现如下:在词汇层面,施译本的比值最高,珍译本最低,葛译本和施译本存在较小差别。说明施译本和葛译本在词汇丰富程度方面高于珍译本,用词更加复杂多样,而珍译本的词汇变化最小。从句法层面来说,施译本从属连词的使用上频率最高,葛译本与施译本只相差0.1%。珍译本使用数量最少。高频率使用从属连词表明葛译本与施译本存在大量复杂句,因此句法结构更复杂。与之相反,珍译本的句子结构最简单,最容易理解。在语篇层面,珍译本更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he,it和they作为衔接手段,语句间衔接更明晰,更容易理解。而施译本和葛译本使用人称指称数量较少。这些特征表明:珍译本词汇变化小,句子结构简单明了,倾向于简单明晰化;葛译本和施译本具有很多的相似性,用词丰富多样、句子结构复杂,较少使用人称指称作为衔接手段。在源文本影响下的译本风格方面,珍·詹姆斯和葛浩文作为英语本土译者,在处理源文中所特有的语言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在翻译源文中的谚语方面,珍·詹姆斯和葛浩文更多的使用异化法来保留源文本的文化韵味,向目的语读者展示源文本的文化信息。而施晓箐则更关注译本的可读性,均衡地使用了异化法和归化法来迎合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化。在处理源文中的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上,珍·詹姆斯和葛浩文使用了多种言语表达模式,而施晓箐仅使用一种模式:自由间接引语。在珍译本和葛译本中,除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之外的言语表达模式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而施晓箐则通过自由间接引语将读者直接置于人物心里活动中,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