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术后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逐渐降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院内死亡。继续深入研究导致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因素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手术的预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科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2016年9月-2019年8月共4128名患者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将术后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随机选择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愈出院患者中纳入对照组。采用PSM筛选术前一般资料相近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最低体温、心脏灌注液类型、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情况、手术过程(包括射频消融手术、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三尖瓣手术)、植入人工瓣膜类型、术后血气分析结果等临床特征,分析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相关死亡危险因素对心脏瓣膜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2.将前一部分PSM筛选后死亡患者共46例纳入死亡组,治愈出院患者共46例纳入对照组。搜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段血乳酸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blood carbon oxide,Pa CO2)数值,包括术前30min、术中以及进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0小时至48小时(每6h记录一次)的数值。比较两组各时段血乳酸及Pa CO2水平,绘制两组患者术前、停机前、进入ICU48h内乳酸及Pa CO2变化图。结果一、心脏瓣膜术后死亡危险因素1.通过倾向性评分筛选出92例病人,其中死亡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46例。死亡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32%)、恶性心律失常(28%)、多器官功能衰竭(20%)。死亡组术中失血量、IABP植入率、术后Pa CO2、术后乳酸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术后Pa O2(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Pa O2)、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Sa O2(Saturation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Sa O2)低于对照组(均P<0.05)。2.PaCO2升高(OR 1.090,95%CI:1.018-1.166,P<0.05)与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相关,术后Pa CO2预测瓣膜术后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术后二氧化碳分压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临界值为49.50mm Hg。3.术后高乳酸血症(OR 1.551,95%CI:1.270-1.894,P<0.05)与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相关,术后高乳酸血症预测瓣膜术后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术后乳酸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临界值为7.55mmol/L。二、心脏瓣膜术后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变化1.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段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患者进入ICU后24h 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进入ICU42h后Pa O2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进入ICU24h后各时段血乳酸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患者围术期pH值变化较稳定。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Pa CO2逐渐下降,进入ICU6h后逐渐升高。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Pa O2逐渐下降,进入ICU后24h两组患者尝试脱离呼吸机,死亡组患者Pa O2逐渐下降,对照组Pa O2趋于稳定。两组患者停机前及进入ICU后乳酸逐渐增高,对照组血乳酸比死亡组较早开始降低。结论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心脏手术史、术前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房颤、冠脉狭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CPB转流时间、是否多瓣膜手术等临床指标均一致,发现术中失血量、IABP植入、自主呼吸时高碳酸血症以及高乳酸血症是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发现死亡组患者术后出现持续的高乳酸血症。高乳酸血症预示术后不良结局,持续的高乳酸血症可能是预测心脏瓣膜术后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背景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残原因,在不同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5-18%,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有大量关于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单胺类等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改变、神经可塑性失调、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等,但并没有单一机制能较好诠释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慢性缺氧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较少。然而,我国约有1/6的高海拔地区,超过1000万人常年生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六十万人被诊断为肝癌患者,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25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分别位居第六位和第四位,排名十分靠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肝癌治疗方法,索拉非尼(sorafenib)能够有效提高HCC患者的整
背景及目的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持续增高趋势,而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这一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其他特殊类
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目前药物疗法因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常规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短,心脏组织分布低,治疗效果不佳。且心脏局部注射和经心包、冠状动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因侵入性、分布难以控制、可重复性差而应用受限。因此,构建靶向性好、依从性强、使用简单的新型制剂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与药学学科的加速融合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特发于低氧条件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肺血管上,表现为长期的收缩及显著的结构改变,其肺动脉压力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和右心室的渐进性肥大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在平原地区常继发于肺部疾病导致的低氧状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HPH同时也是很多高原特发疾病的中心环节,HPH会加重心脏负荷,进一步影响心功能,严重影
背景:心力衰竭(HF)是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容量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增加,HF的防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有心衰患者大约3770万,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患病率≥10%;我国成人的心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目前第一大癌症杀手。手术仍是早期肺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相当多的病人复发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从原发病灶脱落并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研究发现,发生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CTCs转移、侵袭能力更强。而CTCs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目的1.明确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和健康行为现状及其人口学影响因素。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探讨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对健康行为的影响。3.对高危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及需求进行深入阐释,对量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补充和说明。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一致性并行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1.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该疾病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感染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中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患者甚至在有医疗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