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负极材料的容量对提高电池的容量有较大贡献。硅基负极具有与石墨相似的脱锂电位,同时拥有3600-4200 m Ah g-1(Li15Si4,Li22Si5)的容量,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300%),导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颗粒破碎、粉化,继而失去电接触,最终导致电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负极材料的容量对提高电池的容量有较大贡献。硅基负极具有与石墨相似的脱锂电位,同时拥有3600-4200 m Ah g-1(Li15Si4,Li22Si5)的容量,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300%),导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颗粒破碎、粉化,继而失去电接触,最终导致电极容量快速衰减和较低的库仑效率。将硅与碳复合是解决硅基负极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案。因此,本论文围绕纳米硅基/碳材料的结构改进以及合成策略的优化,构建了点线式结合、点面式结合、完全包裹式结合的三种纳米硅基/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本文首先采用商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前驱体,在其表面沉积碳纳米管,高温碳化后得到相互连接的多孔碳纳米管/碳基体。高导电的碳纳米管为基体提供良好的导电性。以互连的多孔碳纳米管/碳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构建聚苯胺-硅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硅纳米颗粒被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均匀地包覆在碳纳米管/碳载体上,实现硅纳米颗粒与碳纳米管的点线式结合并减少硅纳米颗粒的团聚。在合金化和去合金化过程中,硅纳米颗粒的体积变化由外层的聚苯胺包覆层和内部的碳纳米管/碳载体共同承担,避免硅纳米颗粒因体积变化而粉化,同时防止硅纳米颗粒脱离导电网络。PANI-Si@CNTs/C复合材料可实现727 m Ah g-1的放电容量(0.1 A g-1,100周期后)。经过1.0 A g-1电流密度充放电后,再以0.1 A g-1电流密度循环,电极仍能恢复652 m Ah g-1的放电容量。该部分工作表明三维碳载体可以有效解决碳纳米管的团聚问题,硅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的点线式结合能够为硅纳米颗粒提供良好的电子通路,核壳结构能够明显提升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采用真空抽滤法和冷冻铸形、干燥法,以细菌纤维素为载体和粘结剂,制备两种夹层式点面接触的纳米硅基/碳自支撑电极。富含大量羟基的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能与硅纳米颗粒均匀结合。负载硅纳米颗粒的氧化石墨烯自组装到负载硅纳米颗粒的细菌纤维素表面。真空抽滤和还原处理后,得到层层堆叠的自支撑夹层式电极材料。GN/BC/Si NPs自支撑电极可实现1251 m Ah g-1(0.1 A g-1,100周期后)。倍率放电测试中,GN/BC/Si NPs自支撑电极实现405 m Ah g-1的放电容量(6.4 A g-1),可恢复1050 m Ah g-1的放电容量(0.1 A g-1)。细菌纤维素经TEMPO-Na Cl O-Na Br溶液氧化处理。羧基化的细菌纤维素与硅-OH官能团之间的氢键作用,保证硅纳米颗粒的分散均匀。石墨微片导电浆料分散到上述分散液中。将溶液冷冻铸型,冷冻干燥后,得到气凝胶材料。由于细、长的纳米纤维支撑作用,保证气凝胶材料结构完整、不塌陷。压实、辊压后得到自支撑的薄膜电极直接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GM/TOBC/Si NPs自支撑电极在1.0 A g-1条件时,可发挥639.4 m Ah g-1的放电容量(400周期)。制备的硅基自支撑负极和使用相同方法制备的Li Fe PO4正极、细菌纤维素隔膜组装成薄膜全电池,其首次放电容量为121.7 m Ah g-1,在弯曲状态下测试可维持73.4m Ah g-1的放电容量(100周期)。该部分工作表明夹层式点面接触的纳米硅基/碳自支撑电极可为硅纳米颗粒提供导电网络并有效缓解其体积变化,具有提升的电化学性能。制备一系列完全包裹式结合的纳米团簇硅基/碳中空微球负极材料。通过一步化学聚合法得到分散均匀、尺寸可控(直径500-1200 nm)的中空聚合物微球前驱体,实验过程中无需任何模板或添加剂。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不同的双醛分子(对苯二甲醛、戊二醛、乙二醛)分别作为硅源和交联剂在水溶液中快速缩合。13C、29Si固体核磁共振谱证明聚合过程主要为醛胺缩合反应。高温碳化后,聚合物中的有机碳原位转化成非晶碳,实现与SiOx纳米团簇完全包裹式结合。非晶碳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中空微球的导电性,而且能有效缓解SiOx纳米团簇(氢氟酸刻蚀去除SiOx组分后,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孔径分布确定SiOx团簇的尺寸)的体积变化。三种SiOx/C中空微球材料放电容量为500-900 m Ah g-1。该部分工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合成完全包裹式结合的纳米团簇硅基/碳中空微球材料,实现硅基单元和碳组分在纳米团簇尺度均匀分散。电极获得了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库伦效率。
其他文献
酚类污染物在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尤其是煤化工废水中均能检测到,由于其自身的毒性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鉴于传统处理技术的局限性,针对水体中具有不同取代基酚类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酚类污染物的降解依然是水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紫外光由于其高能量、易操作、效率高等优点,导致基于紫外光辐照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但针对具有不同取代基酚类污染物在紫外光照射下降解机理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匮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兴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被检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水处理中常规的微滤/超滤膜分离技术难以有效去除此类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过一硫酸盐(PMS)活化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将膜分离与PMS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有望在过滤的同时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中空纤维陶瓷膜填装密度高、占地面积小而且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非常
弥散粒子系广泛存在于自然及工业过程,是辐射换热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经典辐射传递理论是否适用,弥散粒子系可以分为稀疏粒子系和密集粒子系两种类型。稀疏粒子系的辐射换热已有成熟理论,然而密集粒子系由于存在多种复杂物理过程,相关辐射换热分析理论仍待发展。密集粒子系在太阳能热利用传热储热工质、选择性激光烧结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由于涉及高温工况,辐射换热成为主要传热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当粒子间距接近或小于热辐射
近几十年来,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路(如电机、逆变器和DC-DC变换器)复用为电动汽车电池充机的集成充电系统引起了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大量的论文和专利发表。相比于同类车载和非车载充电器,这种电动汽车集成充电机的优点是提升了汽车备用空间,并减轻了电动汽车的重量和降低了成本。然而,许多已报道的三相集成充电机解决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拓扑结构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脉动转矩,同时引起电网电流的高纹波,
锂硫电池因其高达2600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成本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实现真正产业化应用的锂硫电池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穿梭行为”及其迟缓的动力学转化过程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正极宿主材料组分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制备了四种高性能的金属氧(硒)化物正极宿主材料。对所制备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物理表征和电化
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在红外对抗、强场物理、大气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是实现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的技术之一,其特点为结构紧凑、体积小、全固化、波长可调谐、运行稳定。非线性晶体作为非线性频率转换的场所,对光学转换的效率、光束质量等指标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缺乏10~12μm波段高性能非线性晶体,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输出该波段激光仅有百毫瓦功率级别,输出功率亟待进
自碳基二维材料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光、电、力以及化学特性,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认为是一类可能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革命性材料。这些材料的热学特性也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的热导率和界面热导有助于解决纳米器件的散热问题,低的热导率有助于解决材料热电能量转化效率低的难题。本文选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 graphene(GE)、g-C3N4
面向太空垃圾回收、辅助变轨、在轨维修等复杂空间在轨操控任务,宇航机构需具备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追踪与捕获的能力。因此,要实现对空间悬浮目标的抓捕与操作,迫切需要研究大尺度、多活动度、多工况的新型空间机械手机构,其特点是作业范围大,整体刚性好,可根据任务需求改变自身工况与构型,从而实现对空间目标进行机动灵活的在轨作业。本文提出一种可满足空间抓捕机械手折展、抓捕和操作功能要求的变胞单元——3RRlS变胞
上海市青浦区商榻小学位于青浦区西北部,东濒淀山湖畔,商榻镇素有鱼米之乡、江南水乡"驿站"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江苏太湖到黄浦江来往商人下榻之地,故名"商榻"。商榻是古人经商必经下榻之处,沪上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自然资源,古老的江南乡村下午茶——阿婆茶(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商榻的历史文化密码,"一湖一茶"地域文化滋养着"勤劳、诚信"的商榻人,
基于表面浸润性和孔结构的智能调控,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液体渗透、油水/乳液分离、可控释放以及水下气体操控等多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形状记忆材料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形态变化,这在智能超浸润调控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除了表面浸润性可调控之外,孔结构/尺寸的可调控对于多孔材料的功能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利用新型形状记忆材料实现对多孔材料孔径/尺寸的调控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形状记忆聚氨酯海绵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