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颁布多项政策“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EPC总承包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合同纠纷少”等特质成为深化我国工程建设实施方式改革的重要措施。随着EPC项目规模增大及技术发展,对总承包商要求越来越高,设计院牵头总承包联合体形式应运而生。但设计院正处于总承包模式转型阶段发展未成熟,导致一些联合体流于形式。同时EPC模式下总承包商承担更大的风险,并且联合体各方由于处于不同角度致使其对待风险态度也不同。因此为了避免由于总承包联合体内部责任界限不明确,一旦项目风险发生,各成员相互推诿责任,造成EPC项目失败,论文基于此对设计院牵头、材料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组成的EPC总承包联合体内部的风险分担展开研究。论文在明确EPC模式、总承包联合体及EPC风险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首先从研究对象身份界定出发,分析了设计院牵头的EPC总承包联合体的必要性、优势及不足;其次,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改进S-CAD法对设计院牵头的EPC总承包联合体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文献—案例”识别EPC总承包风险并运用ISM法划分风险层次结构,进而在充分分析风险分担影响因素及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四阶段”风险动态分担框架;然后,研究提出了基于风险动态分担框架的博弈模型,包括:①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总承包联合体各方风险态度并运用Matlab R2014a软件仿真模拟、②构建三方完全信息博弈进行独担风险分配、③结合OWA算子改进各方对ISM法划分各层次风险的不同风险偏好构建“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随机合作博弈模型;最后,以G市建设净水厂EPC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剖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研究提出完善设计院牵头的EPC总承包联合体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论文通过对设计院牵头的EPC总承包联合体风险动态分担研究,可为一些大型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带来一些启迪与借鉴,从而确保总承包联合体保持长期稳定的积极合作,真正发挥联合体优势,并且使后续内部利益分配有据可依,保证EPC项目目标顺利实现,使该模式更规范有效,为推动EPC项目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