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老人照料角色的替代现象研究——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日益明显,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长期照料问题将是我国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势必影响到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老年照料模式的演变,同时出现了传统照料者角色正在由家庭、子女、亲属网络转向社会,引发了城市高龄老人照料角色的替代现象出现。本文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方法,着力研究了城市高龄老人照料角色的替代现象的缘起以及现实中的种种发展模式。折射出此现象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特殊性和矛盾性。 本研究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龄老年人照料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城市高龄老人照料角色的替代现象研究中所做实地调查的数据和资料,对被调查地区“社区居家照料”模式在高龄老人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照料角色“替代”现象出现是社会变迁过程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出现的意义不仅标志着传统家庭照料角色的“千年”历史性变局,更标志着千年未有的政府角色“介入”到家庭养老中,其中政府角色的“介入”对家庭和子女的照料负担转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社区居家照料”模式作为解决城市老年照料的一种新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照料的一部分问题,但照料的专业化不足和医疗难以入户是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在照料组织设置、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上为高龄老人的照料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精神建构。并加强家庭亲情养老的功能,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照料体系来满足未来高龄老年人激增的照料需求。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坡子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中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展开研究,发现(1)该区域内的不和谐因素体现了中国城市既有发展逻辑的普遍困境。(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
“五保”老人是中国农村最贫困、最需要得到社会关注的典型的弱势群体。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建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农业合作社供养时期、乡统筹与村
该论文力图通过对苏南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调查,从社会学角度较全面了解该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状况,并从中发现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消费行为所表现的文化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小型生活共同体”是乡村生活的最小单元,今后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