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民众关注的重大社会伦理问题,如收入差距悬殊、诚信缺失、消费不合理、拜金主义等等问题。回应这些现实问题,中国当代经济伦理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逐步发展,但距离学科成熟还有较大的距离。在此现实与理论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成果,但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要解读其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就应从文本出发考察这一批判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手稿》在内容上表现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但实际上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主体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而异化劳动是这一批判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本文依据马克思社会生产全过程理论,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理论解释框架,全面论述了《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理论内容。在生产环节,劳动者发生了四重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以及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在交换环节,私有财产异化为工具因而丧失了自身物的属性,人将私有财产仅仅视为工具后反而被其所奴役,更严重的是,在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行为中,人将自己的属性和能力转渡给货币,致使货币演变为统治一切的力量;在分配环节,马克思指出工人处于绝对的贫困处境,经济主体占有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工人的异化劳动本身;在消费环节,消费者与对象原本丰富多样的关系沦为片面的拥有的感觉,而正常合理的需要也被病态的欲望所取代。通过上述经济伦理批判,《手稿》揭示了经济主体内在的、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即在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主体无时无刻不陷入一种丧失自身并被外物所奴役的伦理处境,而使得这一切发生的力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合理本性。全面理解《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需要准确把握对这一批判的基本特征、辩证逻辑以及理性诉求。《手稿》经济伦理批判强烈的理性思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解释,即批判立场与理论建树相统一、理性思辨与现实分析相统一、道德诉求与理论体系相统一。《手稿》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果置于经济伦理批判的考察视阈中,可以视为这一批判辩证的逻辑发展,即共产主义指向了经济主体在异化劳动被扬弃之后的经济伦理处境,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异化事实也有其历史必然性。自由、诚信、平等和理性,作为《手稿》经济伦理批判中隐含的理性诉求,要置于私有财产之扬弃的语境中来理解。《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它是发展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并且有助于促进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实践价值来看,经济伦理批判能够指导我们匡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具体经济伦理问题:在生产领域协调劳动者与劳动要素的关系;在交换领域揭示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在分配领域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消费领域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