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民众关注的重大社会伦理问题,如收入差距悬殊、诚信缺失、消费不合理、拜金主义等等问题。回应这些现实问题,中国当代经济伦理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逐步发展,但距离学科成熟还有较大的距离。在此现实与理论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成果,但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要解读其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就应从文本出发考察这一批判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手稿》在内容上表现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但实际上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主体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而异化劳动是这一批判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本文依据马克思社会生产全过程理论,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理论解释框架,全面论述了《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理论内容。在生产环节,劳动者发生了四重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以及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在交换环节,私有财产异化为工具因而丧失了自身物的属性,人将私有财产仅仅视为工具后反而被其所奴役,更严重的是,在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行为中,人将自己的属性和能力转渡给货币,致使货币演变为统治一切的力量;在分配环节,马克思指出工人处于绝对的贫困处境,经济主体占有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工人的异化劳动本身;在消费环节,消费者与对象原本丰富多样的关系沦为片面的拥有的感觉,而正常合理的需要也被病态的欲望所取代。通过上述经济伦理批判,《手稿》揭示了经济主体内在的、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即在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主体无时无刻不陷入一种丧失自身并被外物所奴役的伦理处境,而使得这一切发生的力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合理本性。全面理解《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需要准确把握对这一批判的基本特征、辩证逻辑以及理性诉求。《手稿》经济伦理批判强烈的理性思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解释,即批判立场与理论建树相统一、理性思辨与现实分析相统一、道德诉求与理论体系相统一。《手稿》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果置于经济伦理批判的考察视阈中,可以视为这一批判辩证的逻辑发展,即共产主义指向了经济主体在异化劳动被扬弃之后的经济伦理处境,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异化事实也有其历史必然性。自由、诚信、平等和理性,作为《手稿》经济伦理批判中隐含的理性诉求,要置于私有财产之扬弃的语境中来理解。《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它是发展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并且有助于促进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实践价值来看,经济伦理批判能够指导我们匡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具体经济伦理问题:在生产领域协调劳动者与劳动要素的关系;在交换领域揭示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在分配领域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消费领域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
其他文献
<正>零售企业返券销售是指顾客在购买一定数额的商品后获得商家赠送相应数额购物券的促销方式。目前实务中对返券销售的会计处理方法五花八门,本文对返券促销方式的各种会计
三司会审是我国古代审判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学界对于会审制度研究不少,但对三司会审的理解却相对模糊。三司会审是明代三法司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使对全国重大疑难
面对“和平演变”,矛盾集中凸显,各种思想碰撞,执政党自身问题以及新兴传媒的误导等错综复杂的形势,人们不免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产生困惑乃至动摇,加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不但体现了全人类的美
冷季型草坪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栽培的草坪植被。着重介绍了冷季型草坪的建植和管理技术 ,主要从草种与品种选择、场地准备、建坪方法、苗期管理和成坪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正>一.课堂教学目标及其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它是整个教
<正>《华中建筑》(季刊)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栏目:建筑与文化、建筑论坛、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研究、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环境设计、室内布置
政府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全球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发展趋势。建设数字政府的本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应对信息社会由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的变革,政府数字化转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