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研究(1938-1942)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国共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国共两党组织与动员成效是导致这一转变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抗战动员研究对于洞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向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设的基层动员机构——动员委员会为研究对象,梳理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成立、组织结构及活动开展,并以此管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基层动员。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成立,既与国民政府构建战时总动员体制的考量相关,也与四川人民高涨的抗日激情相联系。国民政府虽对战争总动员早有认识,但全面抗战爆发时,其总动员体制并未完善,不得不依战争形势应时构建。动员委员会就是国民政府构建基层动员体制的尝试。四川省动员委员会属于最早一批成立的地方动员机构。四川省是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根据地,四川民众抗日情绪高昂,这些都是四川省动员委员会成立的重要背景。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几经改组,逐渐完善。动员委员会既依赖原有党政军系统组织,四川各方实力派之争夺下四川局势变化则亦影响到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改组;同时,以实现总动员为目标的四川省动员委员会也依抗战形势的变化着手完善自身组织结构。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主要改组经历有3次,其中,1938年10月的改组奠定了四川省动员委员会最基本组织形式。四川省动员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组训、征募、救济与宣传工作。抗敌宣传员与巡回工作团承担了大部分组训工作,抗敌宣传员下乡组织保甲长座谈会,召开民众会议,巡回工作团则巡回各县开展精神总动员的主要仪式国民月会示范。川省动委会发起了征募废钢铁、医药代金、出钱劳军等征募活动。川省动委会开展了优待出征家属、救济难民及防空救护等救济工作。在宣传工作方面,川省动委会在宣传指导、宣传活动筹备与具体宣传活动的开展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战时动员活动,取得了多方面动员成果,支援了抗战;但是,动员委员会也存在有效动员不足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动员委员会机构不健全及国民政府基层行政能力的薄弱。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日渐完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展现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国家的政策鼓励,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促使其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系统化的各种模式,“互联网+”生态农业便是模式之一。山区农村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多数以农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由
传统村落文化是限定于乡村社区范围内,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血缘为联结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样态。随着生产方式的革新与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发生变迁,有关其传承亦受到冲击。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契机与启示。传统村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重视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便是为中华文化守护根与源。位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
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变迁与历史事实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下,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时期中亚民族国家划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费尔干纳盆地原住民族格局和关系走向,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使得原住民族和外来民族产生摩擦;苏联解体后,统治时期遗留的划界问题和经济结构失衡成为费尔干纳盆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21世纪初,遗留问题成功解决和全球化合作视野将会为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机遇。探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听说教学法需要改进来适应现今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体演文化教学法将文化和语言知识融合入外语教学中,并强调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化引发的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引起了全球治理话题的再度兴起。全球治理的议题实质上就是选取合适有效的全球公共物品,并为此承担相应的供给成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治理在各个领域的“失灵”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依赖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西方中心论”国际体系的不满和对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都在呼吁一个有足够实力、更值得信赖的国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不断深化,各类新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针对语言教学“学用分离”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语言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产出效果。经国内外研究者们多年的探索,现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具身认知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主张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参与到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转变了以往仅依赖于大脑与思维的离身认知方式。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心智、身体及其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聚焦于身体感受、体验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其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由于长期受到“离身”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身体“缺位”现象,身体的认知功能被忽视。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作为理论支撑
范围副词是副词中较封闭的一个分支小类,内部各成员既有共性又特点突出,用法灵活复杂且易混淆,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所以近年来成为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为选词依据,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学习者范围副词的用例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分析。最后,通过对语料的解析探索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将所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
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教材编写者会根据教材主要受众选择教材所使用的媒介语。在中国国内,汉语教材编写者大多会选择英语作为教材媒介语来译释汉语生词。这是考虑到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之广及使用人数之多。贴切、恰当的生词英文注释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生词。本篇论文以总结和研究以往对外汉语中级教材生词注释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和指导,并从生词注释准确度、教师词汇教学角度和学生习得及偏误分析角度对《发
20世纪60、70年代是塞浦路斯问题尤为凸显的时期,也是自二战后停滞的土苏关系获得缓和与极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塞浦路斯问题以三次危机的爆发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一次危机即1964年塞浦路斯危机作为促使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的催化剂,为土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利益契合点,以此为契机,土耳其终于开始了自二战以来实行的单一亲美(亲西方)外交政策向多边外交政策的转变,而苏联也借此完成了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