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病的错颌畸形是一类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错牙合临床常表现为:一、下颌相对于正常人后缩(颏部后缩),下颌后牙高度不足,面部高度比例不调等侧貌美观不佳;二、关节区弹响、疼痛及张口受限等颞下颌关节紊乱;三、口呼吸,夜间打鼾,机体缺氧等气道功能障碍。随着对颅颌面结构状态与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的相关性深入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机制逐渐明确,由于牙齿的位置异常、牙齿高度支撑不足或支撑过度等咬合障碍及口周肌肉功能异常导致下颌位置后退,进而引起髁突后移及气道结构性狭窄。
国内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对于错牙合畸形伴有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在正畸治疗前明确并重新确立髁突位置,解除咬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的持续损伤,将咬合关系建立在肌肉关节的稳定位置上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各种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病是一种可逆、保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其中再定位牙合板作为解剖型牙合板,戴入后可利用牙合板上的树脂解剖形态--牙尖斜面,诱导下颌滑向特定的位置,调适神经肌肉,因而对于下颌位置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病可取得面型、关节和气道的多维度改善的效果。
因此,对于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准确分析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面部软硬组织及上气道改善情况是所关注的问题,全面分析再定位牙合板的疗效,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目的:
本研究选取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采用再定位牙合板,在治疗前后,通过对患者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比较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患者关节间隙CBCT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通过对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颌位变化对软硬组织侧貌、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影响,综合评价再定位牙合板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价值和意义。
方法:
选取19例来本院就诊的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28.9±5.86)岁。同时选取病例库中19名骨性Ⅰ类不伴颞下颌关节病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0.67±2.52)岁。观察组行常规正畸临床检查、拍摄头颅侧位片和CBCT,综合分析设计治疗方案,采用双手操作法结合肌肉疲劳法复位,重新定位下颌,制作并戴用再定位牙合板稳定下颌位置6-8个月。在治疗前后采集如下资料数据:一、检查记录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度;二、扫描CBCT并测量关节区前、上、后间隙;三、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硬组织19个指标、软组织13个指标、上气道矢状径6个指标及舌骨位置2个指标。同时收集对照组患者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软硬组织相关指标。使用SPSS24软件包对所得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情况,髁突位置变化,面部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改变。
结果:
1.临床疗效
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19例弹响患者中15例(78.9%)弹响消失,9例疼痛患者中6例(66.7%)疼痛消失,5例张口受限患者全部(100.0%)转为正常。
2.CBCT测量
(1)双侧关节间隙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双侧前间隙减少了(0.83±0.64)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6±0.87)mm、(2.59±0.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左右两侧关节间隙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左侧:前间隙减小了(0.78±0.62)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5±0.90)mm、(2.41±0.45)mm;右侧:前间隙减小了(0.87±0.64)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9±0.88)mm、(2.78±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髁突位置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所用患者均为髁突后移(100%),治疗后髁突中位率15.8%,前位率84.2%。
3.头颅侧位片测量
(1)硬组织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SNB增加了(1.57±0.68)°,ANB减小(1.7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面高ANS-Me、S-Go分别增加了(3.05±2.86)mm、(1.91±2.10)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相关指标(SNB、ANB、ANS-Me、S-G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但SNB、AN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软组织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软组织矢状向侧貌(NsSnPg)、上下唇及颏部关系的相关指标(LiSiPg、LsNsPg、LsNs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垂直向的相关指标,Sn-Mes增加了(3.28±1.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软组织侧貌及鼻颏唇关系的相关指标(NsSnPg、LiSiPg、LsNsPg、LiNsPg、LsNsLi、Pg-TVL、Li-TVL、Sn-Me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面型侧貌明显改善,但矢状向颏部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在上气道上,SPP-SPPW、U—MPW、TB-TPPW分别增加了(0.71±0.65)mm、(0.94±1.19)mm、(1.3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骨位置上,H—C3增加了(1.70±2.20)mm,H—FH减小了(1.41±2.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病患者,再定位牙合板戴入后可协调盘突关系,明显缓解关节病症状。
2.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可有效改善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侧貌,协调鼻、唇、颏之间的关系。
3.经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下颌后退患者的腭咽、舌咽段气道矢状径显著增加,同时舌骨前上移位。
4.采用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为患者建立了良好的颌面部结构,有利于口颌系统健康,同时为下一步正畸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病的错颌畸形是一类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错牙合临床常表现为:一、下颌相对于正常人后缩(颏部后缩),下颌后牙高度不足,面部高度比例不调等侧貌美观不佳;二、关节区弹响、疼痛及张口受限等颞下颌关节紊乱;三、口呼吸,夜间打鼾,机体缺氧等气道功能障碍。随着对颅颌面结构状态与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的相关性深入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机制逐渐明确,由于牙齿的位置异常、牙齿高度支撑不足或支撑过度等咬合障碍及口周肌肉功能异常导致下颌位置后退,进而引起髁突后移及气道结构性狭窄。
国内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对于错牙合畸形伴有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在正畸治疗前明确并重新确立髁突位置,解除咬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的持续损伤,将咬合关系建立在肌肉关节的稳定位置上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各种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病是一种可逆、保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其中再定位牙合板作为解剖型牙合板,戴入后可利用牙合板上的树脂解剖形态--牙尖斜面,诱导下颌滑向特定的位置,调适神经肌肉,因而对于下颌位置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病可取得面型、关节和气道的多维度改善的效果。
因此,对于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准确分析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面部软硬组织及上气道改善情况是所关注的问题,全面分析再定位牙合板的疗效,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目的:
本研究选取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采用再定位牙合板,在治疗前后,通过对患者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比较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患者关节间隙CBCT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通过对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颌位变化对软硬组织侧貌、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影响,综合评价再定位牙合板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价值和意义。
方法:
选取19例来本院就诊的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28.9±5.86)岁。同时选取病例库中19名骨性Ⅰ类不伴颞下颌关节病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0.67±2.52)岁。观察组行常规正畸临床检查、拍摄头颅侧位片和CBCT,综合分析设计治疗方案,采用双手操作法结合肌肉疲劳法复位,重新定位下颌,制作并戴用再定位牙合板稳定下颌位置6-8个月。在治疗前后采集如下资料数据:一、检查记录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度;二、扫描CBCT并测量关节区前、上、后间隙;三、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硬组织19个指标、软组织13个指标、上气道矢状径6个指标及舌骨位置2个指标。同时收集对照组患者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软硬组织相关指标。使用SPSS24软件包对所得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情况,髁突位置变化,面部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改变。
结果:
1.临床疗效
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19例弹响患者中15例(78.9%)弹响消失,9例疼痛患者中6例(66.7%)疼痛消失,5例张口受限患者全部(100.0%)转为正常。
2.CBCT测量
(1)双侧关节间隙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双侧前间隙减少了(0.83±0.64)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6±0.87)mm、(2.59±0.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左右两侧关节间隙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左侧:前间隙减小了(0.78±0.62)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5±0.90)mm、(2.41±0.45)mm;右侧:前间隙减小了(0.87±0.64)mm,上间隙、后间隙分别增加了(1.79±0.88)mm、(2.78±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髁突位置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所用患者均为髁突后移(100%),治疗后髁突中位率15.8%,前位率84.2%。
3.头颅侧位片测量
(1)硬组织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SNB增加了(1.57±0.68)°,ANB减小(1.7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面高ANS-Me、S-Go分别增加了(3.05±2.86)mm、(1.91±2.10)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相关指标(SNB、ANB、ANS-Me、S-G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但SNB、AN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软组织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软组织矢状向侧貌(NsSnPg)、上下唇及颏部关系的相关指标(LiSiPg、LsNsPg、LsNs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垂直向的相关指标,Sn-Mes增加了(3.28±1.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软组织侧貌及鼻颏唇关系的相关指标(NsSnPg、LiSiPg、LsNsPg、LiNsPg、LsNsLi、Pg-TVL、Li-TVL、Sn-Me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面型侧貌明显改善,但矢状向颏部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在上气道上,SPP-SPPW、U—MPW、TB-TPPW分别增加了(0.71±0.65)mm、(0.94±1.19)mm、(1.3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骨位置上,H—C3增加了(1.70±2.20)mm,H—FH减小了(1.41±2.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病患者,再定位牙合板戴入后可协调盘突关系,明显缓解关节病症状。
2.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可有效改善下颌后退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侧貌,协调鼻、唇、颏之间的关系。
3.经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下颌后退患者的腭咽、舌咽段气道矢状径显著增加,同时舌骨前上移位。
4.采用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后,为患者建立了良好的颌面部结构,有利于口颌系统健康,同时为下一步正畸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