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争光小说的乡村叙事,大致以新世纪为界限,有着从“蛮荒化”向“日常化”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其小说时间从被隐没、虚化,到宏大历史被凸显;小说环境从粗粝、蛮荒的黄土地、模糊空洞的村社景观,到秩序化的日常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从性与情的匮乏者及其偏执、失序行径到中性化、个性化人物及其对性的游戏化态度。在这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根性反思也从抽象的、寓言式的国民性批判,转向在具体历史下发掘乡村稳态文化根性的多元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争光小说的乡村叙事,大致以新世纪为界限,有着从“蛮荒化”向“日常化”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其小说时间从被隐没、虚化,到宏大历史被凸显;小说环境从粗粝、蛮荒的黄土地、模糊空洞的村社景观,到秩序化的日常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从性与情的匮乏者及其偏执、失序行径到中性化、个性化人物及其对性的游戏化态度。在这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根性反思也从抽象的、寓言式的国民性批判,转向在具体历史下发掘乡村稳态文化根性的多元形态并对其辩证思考。本文以杨争光小说的乡村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其不同时期对乡村的书写特点和策略为切入点,依次探究:首先,关注荒原荒村下农民普遍性的性与情匮乏,以及由此造成的偏执行为和伦理失序,从而揭示以小农狭隘利己主义为表征的庸众私心理及其滋长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环境,并从作者下乡遭遇的精神震悚及故乡的黑暗伦理中发掘其创作逻辑。其次,在日常化乡村叙事中关注中性化、个性化人物形象,从对性的游戏化态度来凸显人物有别于前阶段的生活情趣,并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继续对乡村超稳态文化结构及时代新变进行探究。这一创作转型与作者的“城市即村庄论”及长久“迁徙”于多个都市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探究乡村叙事的艺术建构,重点探究时间与空间互融、互证的时空体,通过对黄土地时空体和村社时空体的分析,论证其时空建构在新世纪前后也发生了由反常态、蛮荒化向常态、日常化的转向。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总结出杨争光乡村小说创作的变化轨迹和突出特色,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文学史价值和创作品格。
其他文献
目的:使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的数据和Meta分析来探讨糖尿病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对不同分期和不同类型的AMD是否有潜在的影响。方法:首先,分析2005-2008年美国NHANES的
现代具象绘画的风格面貌是十分多元的,画家的绘画语言也是风格迥异。任何一个画家都有自己最为着迷的题材和内容。他们往往对某些事物的描绘情有独钟。而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背后一定有其特别的心理根源。绘画作品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这些都是构成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主要是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多·纳兰霍的作品为例,浅析其作品中时常描绘的一些物象背后的心理根源与其自身所处的现实
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改变乡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其宗旨应该是给广大农业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拥有归属感与自豪感。与此同时,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再一次成为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纷
生态批评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的扩展,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生态批评话语分析是把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凸显语言中的生态和非生态意识。目前,生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政治报告、绿色广告、生态旅游等文本。但将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翻译更少。而翻译过程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
自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出版《英语的衔接》一书出版以来,语篇衔接理论一直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热点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语教学、翻译、文体学等领域。韩礼德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详细探讨了英语中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这五种衔接手段。同步性和及时性是同声传译的典型特征。总的来说,同传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语篇和逻辑。因此,同声传译中语篇衔接的应用和研究也往往被忽视。尽管被忽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伟大智慧、性格气质、思想情怀和审美情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体系。随着近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受其影响女性意识渐渐觉醒,逐渐的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羁绊,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她们在政治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符号在绘画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是过去的事实,能够蕴含多种潜在的信息,甚至可以与人类的潜意识产生多层次的交汇。记忆虽然模糊不清,但是可以通过记忆符号再现记忆。记忆资源异常丰富,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着大量关于以往人生的记忆。但是,由于绘画作品中最终呈现的记忆符号具备模糊性、象征性、碎片化等特征,因此记忆符号与人脑中普通的记忆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将记忆的内容呈现在作品中构成记忆符
The Vikings in Western Christendom(《基督教世界的维京人》)是一部专门研究早期维京历史的学术著作,具有较大的史料参考和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出版年份久远,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由于历史文化语境和读者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著的学术韵味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得到保留与凸显,为目标读者提供充分的学术参考和研究信息。为了保留和增强该著汉译文本的学术性,首先需要在语言形式
《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由法律文化社于1996年出版,由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池田诚和爱知县立大学教授仓桥正直以及和歌山大学教授副岛昭一共同编纂而成。这部作品隶属于《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属于该书的上部,主要向读者展示了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关系,并结合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日关系的背景,描述了各个时期中日之间的角力过程。译者依托功能对等理论,选取了前两章——“中国主导的世界
在口译实践中,某些高频词汇常常反复出现,但因为语境的不同,表达的含义往往有很大差异。口译初学者在处理此类一词多义的情况时,往往使用译入语中固定的一到两个词汇对应译出语中同一词汇的多种语义。这种错误对等缩小了译入语词汇的词义范围,从而引发词汇石化现象。本文从二语词汇习得模型入手,以对比分析法为依据,首先对词汇石化引发的错误类型进行预测,据此编辑实验所用语料,收集译文,之后依托错误分析法对口译实践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