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农户农业再生产能力、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提升云南省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竞争力意义重大。但近年来云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为促进云南省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出发,在充分认识云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以及增长特点基础上,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和平均影响值算法(MIV)对云南省农业保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农户农业再生产能力、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提升云南省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竞争力意义重大。但近年来云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为促进云南省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出发,在充分认识云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以及增长特点基础上,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和平均影响值算法(MIV)对云南省农业保险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1)从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神经网络在保险研究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梳理了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文献研究进行了述评。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快,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与政府、个人、市场以及自然等因素密切相关,GRNN在农业保险研究中具有结构简单、非线性映射能力强的优点。(2)阐述了保险需求理论,农业保险的概念、特性、功能。保险需求理论包含早期保险需求理论及现代保险需求理论。我国农业保险的概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农业保险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效需求不足、成本弱增性以及行业垄断结构明显等主要特性,具有稳定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信贷金融向前发展以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主要功能。(3)从养殖业、种植业、区域结构和特色农业保险等角度研究了云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阐述了云南农业保险增长特点。云南省农业补贴政策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覆盖,种植业、养殖业近年来投保数额稳定,特色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有经济,政策,人口,自然等方面因素;在农林牧渔增加值逐年增加的背景下,云南农业保险增长呈现出发展缓慢,甚至后退的趋势。(4)基于GRNN和MIV算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上年度成灾率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正相关,上年度农业保险赔付率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量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负相关。(5)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相关市场协同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监管功能,加强从业人员教育、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完善农业保险分散机制以及创新发展农业保险等措施促进云南省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总之,本文围绕相关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云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以及增长特点,云南省农业保险增长的实证研究等内容开展工作,为云南省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FO)引起的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S)影像学诊断情况。方法 入选2017年5月—2020年6月北方战区总医院PFO合并CS患者64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非PFO所致CS患者64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头部影像学检查,统计两组脑梗死病灶类型、梗死灶血管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组同一血管分布区伴散在小梗死灶融合率低于对照组(14%vs.30%, P<0.05),不同血管分
作为房地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造价管理工作在项目总成本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不断提升,房地产工程造价管理受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房地产工程造价管理中项目成本控制的常见问题,并结合精细化管理、目标成本动态管理等内容,深入探讨房地产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项目成本控制优化路径,希望能给相关企业提供一定参考。
进入大数据时代,整个社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性加强。个人可以借助个人信息深刻地了解和改进自我,商家也可将对个人信息挖掘和分析并应用于各个领域,优化其商品和服务。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需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和保护现状,充分衡量并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厚此薄彼。通过充分认识大数据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影响,厘清个人信息的概念和范围,识别此中利益,并进一步探讨其私法属性。充分阐述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和司
强制医疗审理程序是决定是否对不负刑事责任的被申请人(被告人)适用强制医疗的程序,庭审重点为审查被申请人(被告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人身危险性,除了审理对象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有差别之外,其还具有缺乏明显的控辩对抗以及程序结果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不同等特征。囿于现行刑事诉讼法规范在立法体例与结构、法益保护范围等方面存在局限,我国强制医疗审理程序存在立法体系不规范、审理程序规定不合理、审理程序中各方主体规定不
共犯违法连带性问题是共同犯罪理论问题也是应用问题,而共同犯罪理论的应用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务的割裂。主要分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不一:第一,共犯违法连带性的正当化根据;第二,共犯违法连带性的本质;第三,共犯违法连带性的认定路径。四要件下的共同犯罪成立条件基本持责任共犯论、极端从属形式、完全犯罪共同说立场,且没有具体的认定路径,使得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不当缩小。其根源在于没有准确认识到共同犯罪规范目的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也与日俱增,为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提升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效率,我国在2008年修正的《专利法》第62条首次规定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即“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这意味着,被控侵权人在有确实证据证明涉案专利属于现有技术的情况下,能够
近年来以人情往来为名,行权钱交易之实的“感情投资”型受贿犯罪频发多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此类受贿行为并未作出明确规定。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其中第13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下属或者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被管理人员的财物价值三万元以上,可能影
缅甸抹谷是世界知名的红蓝宝石产地,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是宝石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在宝石采挖、加工与销售链条中产生了不同的族际关系与宗教选择。在此链条中,不同宗教的灵性资本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既是族群凝聚与建构超族群、区域、国界的社会网络的重要隐性资本,同时也是族群边界与区隔的重要标识。本论文的核心是从抹谷傈僳族的生存环境、族群迁徙过程和生计方式切入,围绕灵性资本与其生产生活的关系开展论述,最终得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试点以来,被追诉人诉讼地位及其权利保障问题始终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因其关乎着该项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赋予被追诉人反悔权是确保其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其诉讼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并未从立法上明确被追诉人具有反悔的权利,随着2019年“两高三部”《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被追诉人反悔问题得以确立,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被追诉人反
刑事诉讼中,从我国对涉案财物的处置情况来看,第三人财产权面临被侵犯的风险,而在刑事诉讼中很多程序问题没有法律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第三人没有救济的渠道。通过典型案例引出研究的问题后,本文将首先对刑事涉案财物以及第三人的概念进行说明,界定第三人的范围。其次系统梳理、分析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司法解释对第三人权利保障方面的规定,并提炼出规范的不足之处。再次按照刑事诉讼流程梳理第三人在审前、审判、执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