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的区别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用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文学语言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备受文论家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根据现代语言观,本着综合研究的方法,从体裁差别的角度去分析文学语言的不同,深入探讨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两者的差别,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文学语言提供帮助。 绪论回答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研究文学语言?为什么从体裁差别的角度去探讨文学语言的区别?借鉴文学中介论的观点,界定了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的范围。扩大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探讨的范围,使其不局限于其文本,是把文学语言的牛成阶段、文学语言的读解阶段都纳入了研究的范围。 第一章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在生成阶段的区别。体裁具有无形而巨大的规定性,一个作者选择了诗歌或小说,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话语方式;同时,天才的作者必然会在特定的语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努力冲破“体裁”的牢笼,使之不断发展、深化,涅磐出新的形式,创造出艺术的奇迹。诗人和小说家既有天然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借鉴王弼的“言、象、意”观点,参照英加登的文本四层次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由言、象、意多层面有机构成的整体。根据文本结构的这三个层面,把诗歌和小说文本的区别分为外部特征(侧重于于言)和内部特征(侧重于象和意)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第二章诗歌和小说文本外部特征的区别。本章分别从视觉上的不同,听觉上的不同,篇幅上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去把握两种文本的“言”这一层面的区别。 第三章诗歌和小说文本的内部特征的区别。我们认为,叙事把小说从诗歌所属的“诗学”传统中独立出来,叙事和抒情是小说语言和诗歌语言的本质区别。从这一本质区别入手,我们从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形象状态的不同、文本结构的不同、语言意识的不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诗歌和小说语言在读解阶段的区别。读者首先要有体裁意识,用读诗歌的方法读诗歌,用读小说的方式读小说。读诗歌要充分运用想象去把握意象,挥动想象的翅膀去体味诗歌营造的意境。读解小说要紧扣人物和故事,坚持理性分析,克服娱乐态度。读小说也需要想象,但读小说需要的“现实想象”和读诗歌的“非现实想象”具有明显的差别。 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作者—作品—读者的过程。目前文化研究兴起,我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探讨,研究诗歌和小说的语言而又不限于“语言”,试图深入把握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的内在差别,透过文学语言的“原型”,对文学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以转型期以来文学中有关反映“乡下人进城”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在对现当代文学中有关“乡下人进城”书写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转型期以来文学中有关“进城乡下人”生存状
伴随全球化的大发展,文化也开始被纳入世界体系之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一方面文化工业向全球文化工业逐步过渡,全球化使得文化工业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运转
《傲慢与偏见》(以下简称《傲》)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一部,它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人数众多的读者。从50年代中期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开始,本书的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LAndreev)(1871-1919)是俄国白银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安德列耶夫的文本以其独特的人生视角和复杂的创作方法激起后人对他的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