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国电视节目对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节目的影响和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分别是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论题。本论文旨在以涵化理论和交际整合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电视节目如何影响在华留学生的适应进行跨学科研究。本研究的三个焦点为:(1)中国电视节目的涵化作用;(2)中国电视节目对在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3)中国电视节目对在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120名在华留学生参与了研究。借助相关量表,测量了这一群体的中国电视节目观看情况、中国价值观认同、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电视节目观看情况与在华留学生的中国价值观认同和心理适应均有显著相关性,与社会文化适应则无明显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华留学生的中国价值观认同和心理适应无关,和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在所有中国电视节目中,电影、戏剧和儿童节目均与留学生的中国价值观认同呈现相关性,而电视剧和成人教育节目则与心理适应相关。这些发现回答了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中国电视节目对在华留学生有涵化作用;第二,中国电视节目对在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积极影响;第三,中国电视节目观看总量对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基本上无显著影响,但中国电视节目的涵化作用有利于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本研究尝试用涵化理论去解释交际整合理论中的大众传播这一环节,并部分验证了两种理论结合的可行性,为今后的理论发展与修订提供了洞见。从实践意义上讲,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在华留学生或准备来华求学的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除此之外,电视工作者也可以从本研究中获得一些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灵感,或是看到中国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关于画家:迈克尔·托恩格斯(Michael Toenges)1952年生于德国,现在居住在科隆,在勒沃库森工作。毕业于科利菲尔德设计与艺术学院,1980年至1981年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短暂学习。他曾在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美国举办过展览,作品被科隆的科伦巴美术馆和瑞士的阿劳美术馆收藏。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西方借机掀起一轮声势浩大的对华污名浪潮。在美国,以特朗普“推特治国”为信号,推特逐渐成为西方政要们对华舆论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舆论风向标,也是此次疫情污名化精准展演的社交平台。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方政治意见领袖推特贴文展开话语分析与语义网络分析,探索他们发起哪些污名议题、采取哪些话语策略促进议题扩散、以及对媒体产生什么样的议程建构效果,梳理
国家安全战略是关于国家安全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全局性、持久性方案,其内容、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与手段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阿联酋的安全威胁界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和安全决策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阿联酋的国家安全观实现了从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向涵盖政权安全、宗教安全、网络安全、人口安全等更广泛领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成为阿联酋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在与疾病作斗争。本次新冠疫情的舆论场里,国际信息传播也从疾病渐渐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方位传播环境。而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被公认主导着国际信息流向。本文主要想研究美国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三个问题:一、在美国媒体的呈现中,哪些多元主体参与了对中国污名议程的建构?二、美国媒体建构了哪些议程对中国进行污名?三、美国多元主体如何在互动中,开展对中国的污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就是江山"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通俗表达,深刻体现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
期刊
在翻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人机耦合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翻译行业的大势所趋,机器翻译甚至成为译员必不可少的工具。良好的译后编辑与术语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考量译员素质的一个新的标准。虽然相较于初期,得益于人工智能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突破,机器翻译的智能化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对文字的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字字对译”,但仍旧存在许多局限性。而政务类文本当中存在很多术语以及机器凭借其原
学位
《黄金时代》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小说集,埃及翻译家阿里·萨比特将其译为阿拉伯语并于2019年在开罗出版。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该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黄金时代》阿汉文本细读,以原作中的文化负载词和阿译本中的对应的翻译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模因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方式。从论文结构来看,本文分为以下内容: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创新点与研究方法、《黄金时代》的翻译研究
本文选取了帝吧官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方方日记”这两件事为个案。通过分析这两个时间段的128条微博,并结合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这两个质化研究方法,对帝吧爱国青年亚文化群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以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转向与重构对建构国家认同的影响做了全面且详细的探讨。研究发现帝吧爱国青年的建构途径符合社会认同机制,即分类、加深和比较。在第四章“国家认同的建构:爱国青年表达的意义”中,笔者从搭建群体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