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看《呼兰河传》英译本的风格再现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afe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风格再现长期以来一直是翻译研究中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风格的可译性及风格传译的方法。时至今日,大多译界学者都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因而把注意力聚焦到了怎恰当地再现原文的风格这一问题上。对此,刘宓庆(1999,220)认为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通过风格的符号体系即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来感知。在从事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形式标记,也绝不能忽略非形式标记,二者兼而顾之,对风格再现进行全局把握。本文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及葛浩文英译本为例,研究小说英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前人关于风格和风格标记的探讨,介绍了刘宓庆关于风格翻译的见解,特别是其风格标记体系,为之后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结合《呼兰河传》及其英译本的实际情况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具体分析《呼兰河传》英译本的风格再现,以及译者主要采用的三种风格翻译手段。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应用于小说风格翻译的可行性,指出译者应当采用恰当的翻译手段以提高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用性,确保译本的翻译质量。本研究有以下结论:一,《呼兰河传》的语言具有本土化、散文化、诗化、口语化、童稚化等特点,小说的表现法、内在素质及作者的精神气质等都极具特色,这些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艺术,为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应注重译本对于原作风格的再现。二,译者主要运用了三种风格翻译手段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即对应式转换,重构式转换,及淡化式转换。三,译文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别,从微观上讲,译文尚有与原文风格不一致的地方。研究发现,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特别是其风格标记体系应用于翻译有利于提高译文的风格再现程度。译者在从事翻译时应注重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来分析和再现原文的风格,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近期,胜利能源公司设备维修中心成功研制一种新型举升缸装配防护装置,有效降低了人员工作强度,从根源上避免了举升缸掉落后造成配件损坏或人员伤害。220吨卡车所使用的是两级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纪录片渐渐走出国门,让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得以了解中国。《敦煌》纪录片简要介绍了中国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以及发生在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英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了十年左右的英语之后,应用能力却不尽人意。在大
本文是一篇英翻汉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项目的对象是一本名为《美国现代植物探险家弗兰克·梅尔》的英文传记,传记讲述了植物学家弗兰克·梅尔不远万里多次来到亚洲,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