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以大连地区春满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建筑和人文风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地方纹理的意涵,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广泛地存在于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迫切地需要加以保护和更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却常因参与者对“历史街区更新与再生”的对象的认知不同,而形成不少争议,并造成实务推动上的困难。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现状普遍令人担忧:“脱胎换骨”式的旧区改造,商业性开发破坏的文物建筑,假古董和静态孤立的保护措施。这主要是重经济而轻文化、地产价格因素促使的历史建筑亟欲改建以及居民普遍缺乏保存意识等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 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可归结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尤其是历史城市的传统街区风貌,使空间中的历史记忆得以留存;如何更好的活化历史空间,更新历史环境;如何更好的对历史空间进行有效的再利用,使街区的产业经济再生。 本研究通过对春满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再生的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总结建筑及街区的内部的实体保护方法及街区历史记忆信息保存策略,从而对街区历史信息进行追寻;在街区受到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探讨街区的空间活化、环境更新策略:将具有特殊时空延续意义的活的历史建筑以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机能兼顾的方式重新进行界定,从而确定其对城市发展及地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上的角色与功能;列举及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广泛使用的空间再利用及产业再生策略,即商业开发及旅游文化开发,通过引入适当的经济性活动或文化观光活动实现历史街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总结的理论经验、策略应用于选例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同时实践也作为理论总结的检验。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尝试探索出普适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基础理论及适应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是联系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纽带,是公共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间结合带,是一个包含了多种设计因素和功能要求的有机生态空间,是具有层次性、空间性的思维空间结构,更是
本次研究是基于汶川地震后的避难环境研究。研究调查了5.12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的绵竹市的小学,选择了市区、城市边缘及郊区的有代表性的小学进行调研。研究将影响学校避难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内部交通运能最大、效率最高的公共交通线路,就如同铁路延伸到城市中的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之间高效便捷的换乘,有助于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体系的衔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正处在转折时期。针对我国的国情,研究新的设计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首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图书馆建筑的
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的运河遗产,在长度、历史悠久度和在用程度特别是跨越地区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目前,它的申遗程序正在进行中。在已列入
本论文以现代技术大量应用为背景,将体育场馆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和详尽细致的分析,以结构的建构逻辑为切入点研究体育场馆建筑形式的生成。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探索是城市对于自身发展轨迹深层次的反思。   文章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实践经验,来解读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停车难问题。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过程中,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得到了较为广泛
生态产业园区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优先路径,在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开展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本论文是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初步探究,尤其是通过对于由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建筑如工厂或仓库建筑群,经由改造和再利用而形成的这类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对旧产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