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介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临床医生腔内手术水平的提高,腔内介入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学者认为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目前一些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或不优于最佳药物治疗,因此肾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是否作为首选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序惯腔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肾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41例接受腔内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所有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及术后3、6个月各时间点的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或数量的变化情况,分析评价肾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组患者中40例成功完成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7.56%,其中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19.51%)、肾动脉支架植入术30例(73.17%)、应用肾动脉Anjiojet血栓抽吸系统溶栓、吸栓联合置管溶栓术2例(4.88%)、因介入手术失败转为开放性主-肾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2.44%)。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其中围手术期发生率为4.88%,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9.75%。通过分析本组患者各时间点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血压为(161.80±25.47/84.76±14.35)mm Hg,术前1天血压为(159.32±26.45/83.39±12.20)mm 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血压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压治愈4例(9.75%),改善33例(80.49%)。我们发现4例治愈的患者年龄小、高血压病史短、狭窄程度低。术前口服降压药物平均(2.46±1.10)种,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为(1.90±0.94)种、(1.88±0.95)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肌酐(108.65±42.98)μmol/L,术后第1天血肌酐升高至(122.67±104.7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降为(101.89±34.68)μmol/L、(102.50±32.76)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尿素氮(9.65±11.10)mmol/l,术后各时间点尿素氮均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双侧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升高[手术侧GFR(29.94±12.94)ml/min VS(36.18±12.85)ml/min;非手术侧GFR(33.93±17.93)ml/min VS(39.48±16.6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手术微创、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肾动脉狭窄治疗的首选方案。2.腔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解除肾动脉狭窄,促进肾脏血流恢复,在血压控制及肾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意义。3.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因和严重程度以及肾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均可影响肾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