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成都平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成都平原城市化发展对土壤重金属及F、Sb积累的定性、定量影响,试图在城市化和土壤重金属这两个分属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中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合点,这对于协调城市发展中高速经济增长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实现成都平原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应用因子分析的数据集约化技术,按照总体影响指标—间接作用指标—直接驱动指标框架构建的,影响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及F、Sb含量的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归类和提取主因子,再以主因子得分为依据,利用区域聚类的分区手段,将成都平原核心区的14个区县按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区。从1982年和2002年土壤各重金属及F、Sb含量与因子的灰关联度排序中,选出各分区中与各种土壤重金属及F、Sb关联度最高和较高的因子,将其进行统计得出影响各种重金属及F、Sb含量的主要因素,分别讨论主要因素对土壤重金属及F、Sb含量的总体影响及其在不同区域上的差异。 因子分析与区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土壤重金属及F、Sb污染的指标分别描述为2002年6个主因子和1982年3个主因子。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将2002年和1982年研究区域分别分为3个大区。 主因子对土壤重金属及氟、砷含量的总体影响表现为,1982年对重金属及F、Sb含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发展速度因子;2002年土壤Hg、Cd和F的含量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间接污染投入和农业耕种等因子的影响;而Cr、As、Pb、Cu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基本都集中在间接污染投入和土壤农业环境因子。而不同区域(空间)不同因素对土壤重金属及F、Sb积累影响体现为,1982年影响第一分区和第三分区土壤重金属及F、Sb含量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第二分区的主要因素则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2002年的情况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经济和农业发展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第一分区来说,间接污染投入、社会经济主要产值、土壤农业环境等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较好、生态环境保护也较好的第二分区来说,主要因素为间接污染投入和农村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生态环境都较好,土壤重金属及F、Sb积累量在研究区域中相比总体水平较低的第三分区来说,主要受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