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征,探讨16-MSCTA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颈部16-MSCTA检查(其中包括6例颅颈部动脉支架术后随访患者),对颈动脉成像重建按1-3级评价图像质量;统计斑块类型、分布及钙化情况;对其中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卒中的55例患者1周内先后进行16-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MSCTA对颈动脉成像重建后图像的总体可评价率为91.8%,颈动脉起始段、颅外、颅内段可评价血管显示率分别为92.9%、97.8%、84.7%。16-MSCTA与DSA对本组中55例共计110支颅外段颈内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值0.875(p <0. 001),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轻度狭窄为:88.89%、93.33%、84.21%、95.45%;中度狭窄为:95.83%、95.45%、88.46%、98.43%;重度狭窄为:100%、98.90%、93.75%、100%;闭塞为:100%、100%、100%、100%。92例患者中,16-MSCTA共检出74例患者175处斑块。其中,主动脉弓11处、颈总动脉33处、颈动脉分叉部92处、颈内动脉25处、颈外动脉14处。颈动脉分叉部斑块发生的概率及钙化的概率均最高。6例颅颈部动脉支架随访患者,16-MSCTA均能较好的显示支架腔内情况,判断腔内的通畅性。结论:1.16-MSCTA对颈动脉总体成像质量较高,但各部位有区别,其中对于颅外段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2.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16-MSCTA与DSA相比有很高的一致性,并且其诊断效能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可作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3.16-MSCTA检查可较大范围地发现粥样斑块的分布并可对其进行性质判定;颈动脉不同区域粥样斑块的分布和钙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局限于分叉段的颈动脉检查可能漏诊高风险斑块。4.16-MSCTA能对颅外动脉支架术后腔内通畅性进行初步评估,为支架术后随访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针对《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存在的课时量有限与授课内容繁杂的矛盾、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的矛盾、考核结果与学习效果的矛盾、实验教学与现场要求的矛盾,提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温州医科大学针对医学生《基础》课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本文从《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改革目标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
目的:RpoE是肠道致病菌中重要的一个sigma因子,能启动许多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拟观察伤寒沙门菌响应环境应激时RpoE是否发挥作用以及高渗应激早期RpoE对其他基因表达调节的研究。方法:(1)采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制备伤寒沙门菌rpoE缺陷变异株。根据伤寒沙门菌rpoE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并在引物5′-末端加上需要的酶切位点。扩增rpoE基因上、下游片段,用BglⅡ消化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