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征,探讨16-MSCTA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颈部16-MSCTA检查(其中包括6例颅颈部动脉支架术后随访患者),对颈动脉成像重建按1-3级评价图像质量;统计斑块类型、分布及钙化情况;对其中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卒中的55例患者1周内先后进行16-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MSCTA对颈动脉成像重建后图像的总体可评价率为91.8%,颈动脉起始段、颅外、颅内段可评价血管显示率分别为92.9%、97.8%、84.7%。16-MSCTA与DSA对本组中55例共计110支颅外段颈内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值0.875(p <0. 001),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轻度狭窄为:88.89%、93.33%、84.21%、95.45%;中度狭窄为:95.83%、95.45%、88.46%、98.43%;重度狭窄为:100%、98.90%、93.75%、100%;闭塞为:100%、100%、100%、100%。92例患者中,16-MSCTA共检出74例患者175处斑块。其中,主动脉弓11处、颈总动脉33处、颈动脉分叉部92处、颈内动脉25处、颈外动脉14处。颈动脉分叉部斑块发生的概率及钙化的概率均最高。6例颅颈部动脉支架随访患者,16-MSCTA均能较好的显示支架腔内情况,判断腔内的通畅性。结论:1.16-MSCTA对颈动脉总体成像质量较高,但各部位有区别,其中对于颅外段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2.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16-MSCTA与DSA相比有很高的一致性,并且其诊断效能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可作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3.16-MSCTA检查可较大范围地发现粥样斑块的分布并可对其进行性质判定;颈动脉不同区域粥样斑块的分布和钙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局限于分叉段的颈动脉检查可能漏诊高风险斑块。4.16-MSCTA能对颅外动脉支架术后腔内通畅性进行初步评估,为支架术后随访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