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也飞速发展,广告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承载工具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商业交流中也日益凸现。因为世界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广告翻译就成了必需。然而在我国,广告翻译还没有得到比较充分发展。作为翻译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告翻译本身有其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在广告翻译领域,指导汉英翻译实践的传统翻译方法大多来自于文学翻译领域,其中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对等理论”为代表。但在指导广告翻译方面,这些理论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原因有二:其一,英汉分属于东西两个相差甚远的语言体系,很难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其二,商业广告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宣传工具,倘若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盲目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就会丧失广告文本的交际功能。随着翻译学的发展及细分,广告这种特殊文本的翻译就需要有相应的翻译理论与之相匹配。广告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的翻译方法的特殊性。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指导汉英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益视角。该理论强调了翻译及目标文本在其文化中的功能。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活动要根据翻译目的使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保持一定联系,使交流越过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得以通畅进行。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不妨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仿译、删译、改译等。这些尤其适合商业广告这种有明确目的性的文体的翻译。广告翻译不是一种将原文信息忠实地转换到目的语中的纯模仿性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具创造性的诠释过程。广告翻译中译者应着重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文做文化和语言上的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与目的语读者。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本文作者认为广告翻译中应赋予译者充分的自由以发挥其创造性。在中国译界,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发展。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曹明伦教授在大量汉英翻译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译学界首次提出了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以及文本行为、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创造性的发展了功能主义理论,大大促进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进步。在前期对功能主义理论以及汉英广告语言特征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意图通过分析汉英翻译实例,论证功能主义理论对汉英广告翻译的特殊指导意义并希望能以此为译学研究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