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地区”,在明清时期则是一个流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流民的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粤东北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中期以来至清初,粤东北地区的历史,其实是外来流民逐步“土著化”的历史。明中期以后大量涌入粤东北的流民,由于“化外之民”的身份,而受到官府以“平寇”“剿贼”为名号的镇压。为了对抗官府的镇压,粤东北地区的流民群体,或因血缘、或因地缘、或因共同的利益,而形成一些有共同的首领、有严密组织的流民武装集团。这些流民武装集团与官府的博弈,一方面造成了粤东北地区明中期以后社会秩序的动荡,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有较强认同意识的流民群体。流民群体在与官府、土著的角力中,逐渐取得合法的身份,流民群体的认同意识也逐渐增强。明清鼎革之际,已取得合法身份的流民,利用对新王朝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客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其他文献
中国曾被称为“饥荒的国度”,而云南又是一个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的省份。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云南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云南自然灾害史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然纵观目前,关
长期的内忧外患,使得近代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现代化的实质是农村的现代化亦或是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是其关键所在。对这一
经互会与欧共体(欧盟前身)作为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模式的组织载体,从成立之日起就在世界经济领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这两个经济集团的主要成员国在地理上相邻,但是却分属两大阵营,30
胡先骕是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主攻自然科学,但又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教育科学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先骕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严肃
西藏帕竹地方政权(1354年---1618年)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前身是元朝时期乌斯藏十三万户之一的帕竹万户。1354年,帕竹万户的万户长绛曲坚赞推翻了统治西藏的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基督教各教会步英、法教会之后尘,开始陆续到中国传教,其中有部分教会试图踏足中国偏南一隅的广西。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境内匪盗横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