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如林的文学作品中,荒岛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荒岛文学,通常是以描述在海上的沉船事件为开端,继而对主人翁在海上或者荒岛周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荒岛文学的作者们以荒岛这一特定环境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作品中的主人翁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因此如果单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视角去欣赏这些作品,荒岛文学讴歌了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屈不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且以此来反映作者的积极人生观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因此,荒岛文学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也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的影响。20世纪晚期,文学批评界开始关注荒岛文学中宣扬的殖民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便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它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荒岛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本论文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对英国荒岛文学的两部代表作品:《暴风雨》和《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研究。《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于1609年创作的一部戏曲,它是英国早期殖民历史的一个缩影。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暴风雨》所折射出的殖民主义思想:一、《暴风雨》所反映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历史和思想。二、对作品中的“Barbarian”一词进行语源性分析,以探讨其象征意义。三、对作品中使用的其它侮辱性语言进行统计并分析,以探讨殖民者对“他者”的歧视。四、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所表现出的种族歧视等。《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04年发表的一本备受关注的小说。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其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因此,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兴趣。然而,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也折射出殖民主义的思想。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二、鲁滨逊同星期五的关系,三、孤岛的象征寓意,四、鹦鹉和噩梦的象征寓意,五,殖民过程中的强奸、屠杀和暴力等在作品中的反映。从两个文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和笛福都怀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们笔下的普洛斯彼罗和鲁滨逊都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