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畸治疗中,尤其在使用固定矫治器的矫治过程中,常会出现牙釉质脱矿。正畸医师在拆除矫治器后可在某些患者牙面上发现釉质脱矿现象-白垩斑。这是由于当矫治器部件粘着于牙齿后,使牙面上某些部位不易清洁,出现菌斑滞留,如果这时患者没有及时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又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菌斑中的致龋菌代谢产酸,菌斑局部的pH值显著下降,加上粘结托槽时釉质酸蚀剂的使用,最终导致釉质脱矿。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报道,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病率高达50%-80%。因此积极预防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已成为广大口腔医师和正畸患者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固定正畸过程牙釉质脱矿的研究主要进行了采用一些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牙釉质脱矿的研究,如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宣教、氟化物等。其中氟化物具有增强牙釉质脱矿的抵抗力和促进再矿化的作用。而目前对于局部应用一些新型的氟化物来进行牙釉质脱矿预防的临床研究尚较少见。
氟化物能增强牙釉质的抵抗力,并能与唾液中的钙、磷协调作用,通过重新矿化过程减少脱矿发生,局限脱矿的范围。氟化物还能影响菌斑的粘附(包括数量和性质)。牙釉质的主要成份为羟基磷灰石。Arends等的研究结果发现,氟化物能抑制磷灰石晶体的溶解,因此氟化物通过降低牙釉质的溶解度和促进矿物质及对菌斑的作用,来减少脱矿的发生。所以当我们在托槽周围的牙面上涂布氟化物后,不但能减少釉质的损伤,而且还可防止釉质的脱矿发生。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旨在评价和比较三种局部用氟方法对预防正畸牙釉质脱矿的效果。随机选择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固定正畸矫治的147名恒牙期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且都完成了12个月以上的疗程。其中105名患者参加了实验一,105名患者参加了实验二,均知情同意。
实验一:
目的:研究含氟自酸蚀粘接系统和粘接托槽后涂氟保护剂这两种局部用氟方法对固定正畸牙釉质脱矿的预防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105例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固定正畸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42例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托槽,42例粘接托槽后涂布氟保护剂,21例粘接托槽后牙面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在矫治开始前及12个月时观察记录所有牙唇颊面釉质脱矿指数以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托槽脱落率。
结果:矫治前三组患牙组间牙釉质脱矿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后两种局部用氟方法组牙釉质脱矿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种局部用氟方法组间牙釉质脱矿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的托槽脱落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固定正畸矫治中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和涂布氟保护剂两种局部用氟方法均对固定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其粘结强度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适宜口腔固定正畸临床推广使用。
实验二:
目的:研究粘结托槽后在牙面分别涂布氟保护剂和双氟保护剂在预防固定正畸牙釉质脱矿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105例采用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牙面随机予以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其中42例粘接托槽后牙面应用氟保护剂,42例粘接托槽后牙面应用双氟保护剂,其余21例牙面不做任何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在粘接托槽前及12个月后记录所有前牙及前磨牙唇颊面釉质脱矿指数以及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托槽脱落次数。
结果:正畸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牙釉质脱矿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畸治疗12月后局部用氟组牙釉质脱矿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双氟保护剂组较氟保护剂组牙釉质脱矿指数为低(p<0.05);三组间的托槽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固定正畸矫治中应用氟化物时,双氟保护剂较氟保护剂对牙釉质脱矿具有更好的预防作用;两者粘结强度亦能满足临床的需要,适宜正畸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