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死因裁判制度之构建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wq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因裁判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司法制度,起源于英国,伴随殖民的发展传播至诸多国家和地区。死因裁判制度除了既有的查明死因、防止同类死亡事件再次发生的基本功能之外,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还能预防争议,有利于和平处理死亡事件;揭露可能藏匿的犯罪,保存证据;避免无辜之人蒙受冤屈。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独立的死亡调查机构和系统的死因调查程序,在制度层面,法律规范体系分散,调查对象不完整。在实践层面,调查主体不中立、结论先行的调查逻辑违背常理、死者家属参与权知情权无法保障、缺乏法律救济途径等问题凸显。构建我国死因裁判制度是慎重处理涉及死亡事件的现实选择、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客观需要,也是修复现行模式内在缺陷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亟待构建起专门的死因裁判制度。死因裁判程序是具有非讼性的特别程序,并非追责程序,是判断死亡事件是否进入刑事诉讼的分流环节。我国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死因调查机构,并根据不同的义务报告主体划分主管范围。死因裁判程序分为死因调查和死因研讯两部分,死因研讯并非必经程序,是否进行由死因裁判官决定。死因裁判官可以决定是否会同人民陪审员进行研讯。死因裁判所得的结论除包括死因登记所需的事项之外,死因裁判官可以给予对公众利益的考虑提出建议。死因裁判不涉及任何责任的追究,死者家属可以凭死亡调查结论向法院另行起诉进行民事责任的追究和赔偿,对于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由死因裁判官记录在案后,移交公诉机关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因调查结论具有终局效力。但是,当死因裁判官拒绝或因疏忽未召开死因研讯的,或者已召开死因研讯但基于欺诈、证据不被采纳、调查不足等程序瑕疵需要重新召开研讯的,死者家属或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死因裁判庭申请撤销或重新调查,上一级法院死因裁判庭认为存在程序的瑕疵的,可以撤销死亡调查结论并指定其他死因裁判庭重新调查。
其他文献
1 庄仕华1974年入伍,在新疆玛纳斯县偏僻的新湖农场当卫生员。一天,一位哈萨克牧民上吐下泻被送到卫生所,卫生所唯一的军医却回内地休假。庄仕华眼看着脸色苍白的病人被马拉走。  2 “我为什么不能替病人解除病痛?”看着边疆人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庄仕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医学技术,当一名好军医。1977年7月,庄仕华考进了第四军医大学。  3 毕业时,庄仕华成绩全优,系里推荐他留校工作。望着西安城迷
在传统中国社会“合情合理”、“通情达理”、“入情入理”、“不通人情”这些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的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不仅代表着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促进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实现知行一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义务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民众的普遍认同,受教育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