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与预后的临床综合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法洛四联症的当代治疗模式——一项中国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背景及目的:法洛四联症(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发展已经超过70年。目前报道的TOF治疗相关研究多基于国外数据,缺少中国TOF大队列数据。本研究旨在描述2012-2017年中国单中心TOF治疗趋势及早期结果。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0-18岁在2012-2017年期间主要诊断为TOF的患者;最终共有1760名患者纳入分析。观察终点为住院死亡,早期再干预,肺动脉瓣功能[明显的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或反流(pulmonary regurgitation,PR)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明显峰压。研究结果:共有1683名患者接受了一期手术(一期根治术)的TOF修复术。61例患者在既往姑息治疗后行TOF修复术。一期修复1683例,其中3~6个月145例,6个月~1岁858例,1~2岁421例,2~18岁251例。在既往姑息治疗后接受修复的患者(n=61)中,58例(95.1%)年龄大于1岁。在1744例完全性修复中,986例(56.0%)为保留瓣环(AS)修复。完全修复(包括一期和分期根治术)的住院总死亡率为15/1744(0.9%)。根据第一年无死亡、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导管或手术再介入的复合结果,最佳早期结果的总体实现率为78.2%。结论:就死亡和再干预而言,TOF患者的手术矫正后临床早期结果良好。在2012年到2017年间,我们中心6个月龄到1岁是接受根治术最普遍的年龄。然而,肺动脉瓣(PV)早期功能不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第二部分:瓣环保留在采用右室流出道切口的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对肺动脉瓣功能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法洛四联症(TOF)修复的策略仍然存在争议。很少有来自中国的大型TOF队列数据报道,在采用右室流出道(RVOT)切口进行TOF根治的患者中,评估肺动脉瓣环(PVA)完整性的保护与临床结果相关性的研究。这项研究旨在分析采用RVOT切口进行完全修复的TOF患者,瓣环保留策略(AS)与跨环补片(TAP)策略对手术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2-2017年期间在我院行TOF根治术者,入组患者均采用RVOT切口进行修复。主要的复合观察终点为随访期间的死亡、再干预、中量及以上的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regurgitation,PR)及明显的瓣环水平(annular peak gradient,APG)或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峰值压差(>40mmHg)。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VA完整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该研究总共纳入了 1673名术后存活患者,中位年龄为318天,其中1002名为男性。在49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538名患者发生了主要结局了(其中,无随访死亡,27名患者接受了再干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AS相比,TAP与主要结局的风险增加相关(调整后HR 1.94,95%CI 1.60-2.37);且在大多数亚组中,主要研究结果保持不变。在次要结果分析中,TAP与较高的再干预风险(调整后HR 3.32,95%CI 1.25-8.79)和显著的 PR(调整后 HR 2.51,95%CI 2.00-3.16)相关。然而,TAP与术后APG/RVOT峰压降低无关(调整后HR,1.33,95%CI 0.94-1.88)。结论:在采用RVOT切口进行TOF完全修复的患者中,PVA完整性的保护也至关重要。TAP与较高的再干预风险和严重的PR相关,中期发生明显APG/RVOT峰压的风险与AS相似。AS患者出院时较高的APG/RVOT峰压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第三部分:术者手术经验及手术量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疗效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其他许多外科和介入手术中,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手术量与预后有关,但术者手术经验对法洛四联症完全修复术(complete repair for tetralogy of Fallot,CR-TOF)临床结果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者手术经验对CR-TOF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我院2012-2017年间接受TOF完全修复的患者,并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分组。其中,有经验术者定义为每年至少独立行20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且连续完成3年;手术复杂程度根据RACHS(the Risk Adjustment for Congenita l Heart Surgery classification)进行定义,RACHS≥3定义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主要的复合观察终点为出院时及随访期间的死亡、再干预、中量及以上的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regurgitation,PR)及明显的瓣环水平(annular peak gradient,APG)或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峰值压差(>40mmH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术者经验和住院及随访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2012-2017年间,共37名术者完成了 1760台TOF根治术。其中5名(13.5%)术者被定义为经验丰富的术者,32名术者被定义为经验较少的术者。1728例TOF患者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611名患者(35.4%)的手术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1117名患者(64.6%)的手术由经验较少的术者完成。出院时及随访期间,在经验丰富的术者组中,主要终点的发生(分别为调整后OR0.67,95%CI0.50-0.90;调整后 HR0.82,95%CI0.68-0.97)及术后显著 PR 的发生(分别为调整后 OR 0.54,95%CI 0.37-0.78;调整后 HR 0.70,95%CI 0.56-0.87)更低。主要结果在大部分亚组中均保持一致。结论:外科医生手术经验的增加与调整后临床结局的改善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对术者个人手术技术的训练、外科医疗质量的提高及医院培训方案的改进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于不同部位的LBBP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部位LBBP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68例自身QRS时限正常且成功接受LBBP植入的患者。根据L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
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目的:人类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以细菌为主、还包括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失调等改变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但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及世界上仍缺乏针对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特异性微生物群构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比较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与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构
背景:近年来,以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代表的脊柱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是造成颈肩部不适、腰背部疼痛、四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主要病因。脊柱手术是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却存在着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和学习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寻找有效手段降低脊柱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医疗手术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人
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
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致多系统器官损伤的自身免疫病,其特点是体内大量自身抗体和持续慢性炎症的存在。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包括SLE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报道的SLE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研究样本量较小、检测精确度较低且多数未排除药物干预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克服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何早期发现肿瘤、预测患者预后以及监测复发转移等一直是各中心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免疫炎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Serum immunoinflammation-related protein complexes,IIRPCs)在提示肿瘤发生发展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且与疾病进展相关,但目前尚无
[目的]全血样本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本用以总HIV-1 DNA水平的评估;探索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急性期感染者总HIV-1 DNA的影响;探索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随访的急性期患者27例,根据cART方案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四联+雷公藤组。急性期加用雷
第一部分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背景与目的: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UC5B基因位点rs35705950的非风险等位基因与免疫异常及IPF的进展有关。然而,在中国IPF人群中,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的罕见变异尚未被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提高对中国IPF人群遗传变异位点及其功能的理解,并评估rs35705950非风险等位基因是否与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罕见变异富集相关。方法: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