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召唤—回应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予以了分析。本文从语言和主题两个层面探讨了召唤—回应与小说主题之间所形成的交互作用。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召唤—回应。召唤—回应可以追溯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是非洲歌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黑人布道和日常生活。在小说创作中,莫里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模式。第二章对召唤—回应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不同形式进行归类,涉及到小说中的歌曲、对话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而以此突出召唤—回应在创设情境和人物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主题解读。通过奶娃对“所罗门之歌”(黑人文化的象征)的反应来表现他对黑人文化的认同与否。在经历了聆听、反应到最后吟唱,奶娃最终接受了黑人文化,这体现了莫里森在主题方面对召唤—回应的运用。第四章论述了召唤—回应所揭示出的莫里森文学创作思想以及她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并指出,莫里森文学成就是黑、白两种文化影响的结果。结尾部分进一步揭示出莫里森作品的独特性和她对文学创作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