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异一直被认为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重要发病机制,而这些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很可能涉及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本研究使用TBSS方法分析未服药的急性期MDD患者经抗抑郁剂治疗前后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iusion tensor imaging,DTI)成像下的全脑白质微结构损伤的特征表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炎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异一直被认为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重要发病机制,而这些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很可能涉及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本研究使用TBSS方法分析未服药的急性期MDD患者经抗抑郁剂治疗前后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iusion tensor imaging,DTI)成像下的全脑白质微结构损伤的特征表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脑白质微结构损伤的关联性,探索炎症细胞因子对MDD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影响,从炎症和免疫角度进一步探讨MDD可能的发病及治疗机制。材料与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中MDD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入组MDD患者,同时使用简化版的半结构化临床晤谈工具MINI确立MDD诊断。采用自制一般资料收集表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及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其情绪改变及治疗效果。同期招募与入组MDD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BMI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MDD组及健康对照组需在基线接受DTI扫描及外周血hs-CRP、TNF-α及IL-6水平的检测。入组的患者采用单药治疗(文拉法辛)目标剂量150~225mg每日,治疗8周(必要时按需使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不使用任何抗精神病药)。MDD组治疗后再接受第二次的DTI扫描及外周血液标本采集,同时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1、MDD组基线血清hs-CRP、TNF-α、IL-6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DD组治疗后HAMD-17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外周血hs-CRP、TNF-α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MDD组基线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MDD组基线TNF-α水平与病程负相关(r=-0.784,p=0.012);未发现MDD组基线hs-CRP及IL-6与患者年龄、BMI、初发年龄、发作次数、病程、HAMD-17评分存在相关。4、MDD组治疗前双侧上枕额束、双侧内囊后肢及穹隆的FA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穹隆及双侧内囊后肢FA值已经上升到正常水平,而双侧上枕额束的FA值虽有上升趋势,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MDD患者存在治疗后FA值高于正常组的脑区。5、控制了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因素后,MDD组治疗前左侧内囊后肢下降的FA值与其外周血清hs-CRP水平明显负相关(r=-0.514,p=0.09);治疗后MDD组左侧内囊后肢FA值仍与其外周血清hs-CRP水平明显负相关(r=-0.841,p=0.009)。6、控制了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因素后,MDD组基线hs-CRP水平也与胼胝体膝部FA值成负相关(r=-0.441,p=0.027);未发现MDD组其余脑区FA值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相关,也未发现对照组脑区FA值与其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相关。结论:1、MDD患者经有效抗抑郁治疗后外周血中明显下降的hs-CRP、TNF-α、IL-6可能是由于文拉法辛的抗炎作用作用导致的,从而推测hs-CRP、TNF-α、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与MDD的治疗机制相关。2、MDD患者治疗前存在双侧内囊后肢、双侧上枕额束和穹隆的FA值明显降低,经有效抗抑郁治疗后上述脑区纤维束FA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从而推测MDD早期患者的白质纤维微结构损伤主要存在于皮层-皮层下神经环路、穹隆等连接与情绪处理有关的关键结构及与情感调节有关的部分联络纤维。而这些脑区的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改变可能是MDD病理及治疗机制中的关键因素。3、MD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对hs-CRP水平的敏感度可能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这种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甚至可能在外周血hs-CRP仍处于正常水平时便已经出现。hs-CRP可能参与了MDD的病理机制。4、MD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与患者左侧内囊后肢FA值的变化相关,由于hs-CRP是一种能够反应神经炎性状态的一种系统炎症标志物,我们推测神经炎性状态可能参与了早期MDD的发生及治疗。5、胼胝体膝部的白质纤维束可能参与了早期MDD的发生,但在MDD早期该脑区白质纤维束仍处于正常状态或者是该脑区白质的病变可能滞后于双侧内囊后肢、双侧上枕额束和穹隆。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和中国老龄化比例的逐渐上升,骨质疏松导致的骨缺损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利用人工骨材料修复骨质疏松骨缺损是目前的主要技术手段。半水硫酸钙(α-CSH)具备可注射和自固化性能、无免疫源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在体内能完全吸收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用量最多和应用范围最广的骨修复材料。本论文主要针对目前α-CSH在临床骨质疏松的治疗方面的还存在着活性较低、降解速率过快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在显微生物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成为材料学、医学、光学、能源等其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随着16世纪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显微成像系统被研制,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一直受限于光的衍射效应限制,导致生物学家用光学显微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到200 nm以下的生物结构。近几十年来,随着相关光学技术和材料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被提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
充足的能量及营养供应是肿瘤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基础,能量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细胞能量代谢方式存在2种不同的主要类型:一种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途径;另一种是发生于细胞胞液的糖酵解(Glycolysis)途径。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采用OXPHOS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肿瘤细胞通过能量代谢重编程,采用有氧糖酵解,即
目的:1.研究NDRG1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1,NDRG1)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2.研究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经正规治疗不缓解,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DRG1基因、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g receptor gene,
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也是全球最高发的肿瘤之一。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在于发生广泛的侵袭和转移,但胃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阐明胃癌侵袭和转移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探索胃癌转移新的诊断方法,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GLUL(谷氨酸胺连接酶)是参与氮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类,可以把体内游离的谷氨酸与铵离子在ATP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进而为细胞代谢提供
背景胃癌(GC,gastric cancer)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死亡的比例逐年增加,这是因为胃癌起病隐袭,易于转移和复发,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胃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是宿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基因组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Cp G岛甲基化等。针对胃癌发病过程中的遗传学改变,近年来已发现多种可指导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潜在
目的:研究miR-373及SRCIN1在神经母细胞瘤(NB)组织和NB细胞系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主要作用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NB治疗靶点提供方向和实验基础。方法:1.自2013年至2016年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集20例高危NB和20例低危NB。采用q RT-PCR检测miR-373在高危NB组织和低危N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q RT-PCR法检测miR-3
研究背景:低氧是诱导肿瘤化疗抵抗或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临床上乏血供肿瘤对化疗不敏感。肿瘤异常的结构及微环境是造成低氧的根本原因。研究证实,超声辐照微泡产生的空化作用,可以引起短暂的炎症反应,刺激大鼠股薄肌的新生血管的形成。超声联合Optison对主动脉产生的生物效应,可以引起血管的损伤,表现为主动脉的收缩功能局部丧失[1-2]。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微泡产生热作用及空化作用,可以破坏肿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虽然近年来一线的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DLBCL患者因化疗耐药而出现进展或复发,这是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及挑战。目前DLBCL患者出现化疗耐药和复发的机制仍不明确,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耐药与间充质干细
肺癌是世界各地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细胞代谢重编程已成为肿瘤细胞的一个特异性标志,即大多数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仍表现活跃的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或有氧糖酵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肿瘤代谢领域的进展,Warburg效应的内涵也被进一步扩充,已经不再局限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改变,脂肪酸代谢、胆固醇代谢、氨基酸代谢、一碳单位代谢等诸多代谢通路的改变也被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