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网络德育问题严峻而迫切。本文以对杭州市中小学的有关网络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调查作为切入口,从现代教育科学的视角,对当前中小学网络德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网络社会的特征。分别论述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不可控性、自由性及全方位性四个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社会对现代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分别讲述了网络社会对学生品德的四个影响: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视野的拓展;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认识的模糊;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 第三部分对网络社会中小学德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个基本策略:树立新型的“网络社会”观;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网络社会;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社会的消极影响;充分调动家庭资源应对网络社会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第四部分探讨了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方法改革的问题。认为在网络社会中,中小学德育应加强自控力强化法、免疫力提高法和案例优先法。 第五部分分析了网络社会与各科教学改革的问题,主张各科教学应关注、渗透针对网络社会的特点而进行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注意网络因素的扬弃和批判;教学评价过程中关注网络影响的评价。 网络社会对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国内尚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既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又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方法。选题有价值并富有创新意义。本文提出的四个策略和三个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
其他文献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高技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整体,它蕴藏着纷繁复杂的结构、情境与互动,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仪式,作为课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
近几十年,隐喻研究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正如莱考夫(G. Lakoff)指出,人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基本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们表达与外界的联系及
在新世纪里,竞技运动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多学科的渗透使训练、比赛和管理等各方面日趋科学化,而在训练、比赛和管理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首当其冲面对这些变化。
本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正确个数和反应时为指标,简单空间信息语篇为实验材料,探讨视空间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以及方位效应在读者建立和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过程中的表现。
20世纪末美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教育与经济一体化、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在他们的影响下,教育自身系统内部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