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1930—2019)是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代表作《西方正典》的问世,标志着布鲁姆走上了捍卫经典的道路,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布鲁姆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与阅读原则,呼吁读者学会阅读,加入到捍卫经典的行列中来。近年来,随着布鲁姆作品的翻译与传播,对其经典本体论的研究已很深入,并呈现出与经典阅读理论相结合的趋势,但大部分文章仅限于对《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的解读,侧重点仍停留在对布鲁姆经典本体论的分析与介绍上,忽略了布鲁姆在英文原著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中关于阅读艺术的介绍,不利于整体把握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本文拟在研读布鲁姆代表作的基础上,对其经典阅读理论进行更加深入与全面的探讨,使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布鲁姆的阅读经验与关于阅读的艺术,进而指导自己的阅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现实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论述了布鲁姆经典阅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首先,电子与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其次,在政治与宗教战争频繁的西方世界,文学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文学的审美价值受到冲击。时代背景与文化现状是布鲁姆捍卫经典的直接动因。同时,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与文学传统又有着深厚的渊源:经典本体论和经典阅读理论的形成与布鲁姆对“影响”的研究密不可分;在阅读主体方面,布鲁姆借鉴了伍尔夫“普通读者”的观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经典阅读的目的与追求,强调经典阅读的审美自主性,扩宽了经典阅读的视域;在阅读原则与阅读体验方面,布鲁姆对经典审美价值的强调与对读者精神世界的关切则得益于朗吉努斯对崇高风格的论述。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布鲁姆在捍卫经典的过程中对“影响”理论的重新思考。主要从影响的复杂性,影响的独特性,影响的目的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本看法是:文学影响的复杂性体现在影响关系与防御形式的多样性上;布鲁姆对“焦虑”与“误读”的重新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影响理论的独特性;影响的目的性则在于通过对文学影响的研究,找到实现诗人与读者神性的方式:布鲁姆认为,诗人通过创造有价值的经典诗歌来实现自身的不朽,读者的神性则存在于阅读的过程中,与阅读的审美体验是相辅相成的。第三章介绍了布鲁姆经典阅读理论的核心原则:审美自主性原则。第一节分析了布鲁姆的审美自主性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时代特色的彰显,指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自主性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第二节以莎士比亚的原创性为例,解释了布鲁姆对经典审美价值进行量化与具体化的过程;第三节从审美价值的现实存在出发,对布鲁姆所强调的读者的自主性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布鲁姆的审美自主性原则一方面为评判经典提供了准则,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读者精神世界的关切,是经典阅读理论的核心原则。第四章在谨慎翻译布鲁姆的英文原著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的基础上,结合布鲁姆的批评实践,讨论了布鲁姆关于阅读的艺术与阅读的深层动机。首先,布鲁姆对柏拉图具有伪装色彩的哲学智慧进行了批判,总结了柏拉图哲学智慧对经典阅读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出柏拉图的哲学目的在于维护哲学家和哲学智慧的尊严与地位,揭露“憎恨学派”文化研究的本质,为经典阅读扫清了障碍。其次,在对宗教典籍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布鲁姆指出,阅读艺术的形成,以及经典阅读理论对读者内在自我的关注,都源于宗教智慧的启发。最后,布鲁姆通过尼采的“痛苦诗学”,将宗教智慧与诗性智慧结合起来,解释了何为有难度的乐趣,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实现对尼采式诗性智慧的追寻与求索。结语部分对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首先,在经典阅读理论中,布鲁姆在一定程度上将精英与大众的矛盾立场进行了调和,并为人类摆脱理性羁绊、实现心灵的自由提供了途径;其次,虽然布鲁姆追求的理想化读者与理想的阅读过程是很难实现的,但他捍卫经典的坚定信念与理论的丰富为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世界各民族实现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捍卫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最后,布鲁姆将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发展成阅读的艺术,并与读者分享,对读者和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