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3+离子掺杂高F-含量SiO2-PbF2基玻璃陶瓷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在红外探测、三维显示、海底通讯、生物标签等领域的应用,稀土离子掺杂的频率上转换发光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稀土离子掺杂的重金属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通过调整组分和热处理条件,实现氟化物析晶可控以及稀土离子在析出纳米晶中重掺的目的,从而综合氟化物晶体低声子能量和氧化物玻璃高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的优点。  本文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了Er3+掺杂的SiO2-PbF2-PbO透明玻璃和玻璃陶瓷样品,并测试了样品的氟浓度、差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上转换光谱、吸收谱和衰减谱等。详细讨论了反应过程中不同制备工艺参数对氟损失的影响以及氟含量对玻璃的热性质和玻璃陶瓷的光谱性质的影响。分析了晶体生长过程中Er3+离子进入已经形成的晶体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备工艺的改进及退火过程的控制实现玻璃陶瓷发光性质的优化。  首先制备了初始摩尔组分为50SiO2–xPbF2–(50-x)PbO–1ErF3(x=20、25、30、35、40)的玻璃和玻璃陶瓷样品。研究了烧结过程中不同的初始组分和烧结时间对氟损失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氟含量对样品光谱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常规的烧结过程有大量的氟损失,且氟损失随初始氟含量的增加和烧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氟含量的增加导致了样品的玻璃转变温度的降低以及相应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增强。  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将坩埚加盖的方法继续增加样品中的氟含量,制备了高氟含量的样品。测试的结果显示与低氟含量的先驱样品为非晶态不同,高氟含量的先驱样品中出现了β-PbF2结晶,结晶为球形且颗粒尺寸大约在10-15nm。并且高氟含量的未退火样品中Er3+存在于玻璃基质和PbF2结晶的混合相中。退火后玻璃基质中的Er3+进入了PbF2微晶中,显示了比退火前强的上转换发光强度。然而当初始的PbF2含量增大到55mol%时,样品发生旋节分解,没有观察到氟化物微晶的形成。  最后研究了高氟含量的玻璃陶瓷退火过程中Er3+环境的改变。结果表明,虽然XRD显示在高氟含量的先驱样品中已经有PbF2结晶沉积,然而大部分的Er3+离子仍然存在于玻璃相中。随着热处理时间的逐渐增加,玻璃相中的Er3+逐渐进入到氟化物纳米晶体中。当热处理时间增加到15min时,几乎所有的Er3+都进入到氟化物纳米晶体中。基于实验分析,认为退火过程中Er3+不仅能够作为晶核剂促进氟化物结晶,而且能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掺入纳米晶体中。
其他文献
本文依托光声光热无损检测的物理背景,利用应用数学有关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研究了利用激光诱导光热信号反演不均匀材料光学参数的有关理论与应用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激光激
自碳纳米管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力学、磁学、电学等性能,己迅速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一些金属粒子,特别是磁性或铁磁性粒子包覆或填充碳纳米管后有很多潜在的工业用途,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多种材料修饰或包覆在碳纳米管中。磁性纳米合成物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例如,在磁记录,高密度数据存储装置,静电复印机的墨粉和墨盒以及磁成像装置等方面。因此,磁性纳米材料特别是有关碳纳米管的磁
衰减全反射(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技术,其反射光的空间强度和频谱成分会受到结构参数的影响和控制,反射光携带了结构本身的信息,它适合平面工艺,可通过表面等离
学位
偏振成像光谱系统作为进行光学探测的重要设备,可以获取待测物体较为清晰的二维平面图像和一维光谱图像。现有的偏振干涉成像系统不仅具有高稳定、高通量、高信噪比和高灵敏度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污染低的新型能源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成果颇丰。SOFC技术中电解质、电极等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已经突破。但其整体性能的优化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除氢气外,各类碳基燃料也可以用作其燃料。由于碳基燃料比氢气更易获得且储量丰富,在高温时具有较高的热力学效率。因此发展碳基燃料SOFC很有必要。实验方法是验证和改善SOFC性能的重要途径。但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以其成本低且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