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牢笼与破开之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染的创作在文学史上展示了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八十年代早期作品的喷薄式书写,到九十年代后以一种怀旧式的回忆对日常生活焦虑的表述,其小说文本内在的创作模式也体现了主体的成长印记。在创作中,她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普遍的人类精神困境,在作品中透射着对现实精神处境的深切忧虑和关怀。她与主流话语自觉疏离、固守于文学一隅的姿态,成为其文学创作及文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从早期忧惧状态中对牢笼空间的建构,到创作中期走出牢笼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与探寻,陈染的创作始终在牢笼与破开之间的诗性言说中进行哲学思辨,并对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进行了诗性守望。陈染的小说创作中,系列化的空间意象独具诗学内蕴,封闭性空间的建构也折射出作家强烈的内省特点,家宅内的自我反省和对生存个体的审视成为其创作的主要来源。文本中“牢笼”在作品中象征了忧惧这一整体性的生存之痛,运用空间诗学的理论建构,对陈染小说文本中空间的存在意义进行解读,通过空间意象的对抗与兼容,以及家宅之内的孤独寄语,来体现主体对抗忧惧的自我塑造过程。作家从女性视角出发,并未局限于女性视域内,而是将主体经验扩散到更为广阔的人类生存困境及历史文化图景中,陈染小说的文本世界,关于存在价值的探讨与追寻不止是纯粹形而上和哲学化的,它有着立体的、多重的丰富层面和表现形态,他者的言说中对于父权的反抗与渴求,历史话语的遮蔽与彰显以及超性别意识的存在悖论均从不同的层面对存在的价值进行了解读并以此得出走出牢笼的现实意义,在创作中以融入文本表象的叙事痕迹阐释了以身份的自我认同为基础的历史观。陈染作品的语词资源中,音乐性的语言特质以及诗性叙述的深层意蕴使其文本产生了内在的互助性,作家个体对纯文学话语的执着坚守以及存在价值的追寻与探求,表达着主体在牢笼与破开之间寻求着乌托邦式的精神寄予。在创作中她自觉地承担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探索着人类存在的精神价值,寻觅着人类精神史上永恒的栖居地。新时期以来,有关陈染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私人化写作的时代标签、女性主义的身份认同、超性别意识的话语平台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众语喧哗中,鲜有对陈染文本内质的深入解析,本论文将以叙事学和小说文体学为基本理论,分别从空间建构的美学意蕴、存在价值的意义探寻以及诗学建构的文体形式等角度对陈染小说创作中的文本特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与探讨。
其他文献
异化劳动观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
科学确定风险,而人们感知风险。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之所以最终演化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并非由于风险巨大而难以遏止和化解,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源于不同主体的风险感知差异,
<正> 在每天的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然后轻易地丢弃,那就是牙签。这种如此被人忽略的商品,在日本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而且又形成怎样的市场状况呢?河内长野这
期刊
<正>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分为若干宗派:天台、唯识、律、净土、华严、禅等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至独秀,究其原因或有许多方面,但就禅宗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例子,观察并探讨说话人在使用委婉语(主要是语境中的委婉语)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传递日益加快,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应对复杂的城市公共事务已是力不从心。唯有加快推进城市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提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译学理论史研究的开创之作,本文将从该书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史两方面的开创性进行评述。
当前高职体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育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高职体育与社会需求,中日近代竞技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经历了被动适应期、探索发展期,已进入了规范建设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总量已达到教育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