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伴随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亟需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策略。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作为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也是提升风险管理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必然选择。为了破解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操作难点,论文围绕黄土高原全区、青海沙塘川流域和岷县地震灾区,选择表现优良的基于统计分析模型的危险性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伴随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亟需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策略。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作为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也是提升风险管理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必然选择。为了破解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操作难点,论文围绕黄土高原全区、青海沙塘川流域和岷县地震灾区,选择表现优良的基于统计分析模型的危险性评估方法,从不同的灾害地质背景、空间尺度、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滑坡表达方式和规模等多种维度,开展了系列评估情景对比和优化研究,并取得以下初步成果和认识:(1)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典型区滑坡数据库,并总结了滑坡分布规律。黄土高原区域发育滑坡(点)7271处。滑坡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西南、南和东部,而西北部地区鲜有滑坡发育。滑坡发育与地形起伏、河流水系、活动断裂等密切相关。青海沙塘川流域图幅内发育滑坡(面)875处,滑坡面积约65.24km2。滑坡向河流下游的发育程度逐渐增强,但绝大部分滑坡集中在沙塘川和北川河支流,而干流沿岸滑坡发育明显偏少。2013年岷县地震灾区发育地震滑坡(面)6478处,滑坡面积约1.76km2。滑坡多为小型滑坡,主要沿洮河两岸和发震断裂分布。(2)对比并优化了基于统计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黄土高原和沙塘川危险性评估,对比分析了信息量(IV)模型和逻辑回归(LR)模型原理和评估表现,提出优化的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IL)模型。基于3种模型的评估成功率效果对比显示,IL模型表现最好,IV模型次之,LR模型较低。其成功率分析结果为:黄土高原区域:76.0%(IL模型)>69.2%(IV模型)>65.9%(LR模型);青海沙塘川流域:79.2%(IL模型)>73.3%(IV模型)>71.7%(LR模型)。(3)揭示了不同规模滑坡和不同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估效果差异。利用青海沙塘川流域滑坡面域编录结果,开展针对大型、中型、小型3种规模和3种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估和对比研究。其中,基于同一模型OL模型)的不同规模滑坡危险性评估对比显示,小型滑坡评估效果最佳;具体成功率分别为:82.1%(小型)>77.0%(全部)>75.1%(中型)>74.5%(大型)。基于同一规模(小型)的不同模型滑坡危险性评估对比显示,IL模型评估效果最佳,具体成功率分别为:82.1%(IL 模型)>76.2%(IV模型)>74.4%(LR 模型)。(4)探索了不同空间尺度和地质背景下的特色指标与精细指标的构建方法。鉴于不同区域数据精度和评估需求的差异,需要在基本孕灾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特色指标,如黄土高原考虑地貌类型、特定概率水平PGA,沙塘川考虑滑坡强度概率,岷县震区考虑地形效应的Arias烈度等。其中,基于IL模型的岷县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对比显示,考虑地震动地形效应的评估成功率明显提升(87.9%>83.1%),体现了精细指标支撑面向事件的评估的有效性。综上,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不同情景条件下的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调查及定量危险性定量评估提供技术方法参考和问题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选择一典型研究区,内有耕地和盐荒地,通过观测耕荒地地下水位、矿化度、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电导率,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Visual MODFLOW4.1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一步研究耕荒地之间的水流通量和盐分运移规律,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治土壤盐碱化和促
研究目的:近年来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其进行及时的预防、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防治传染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本论文从预防诊断角度,通过对海南省重要的传染病动物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携带的鼠源TTV病毒RoTTV(Rodent Torque teno virus,RoTTV),进行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溯源,并建立real-time PCR检测方法,为海南省啮齿类动物来源TTV的感染情况及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的器件参数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依据,如短路电流密度(JSC)、开路电压(VOC)和能量转换效率(PCE)等。这些关键参数在实验上比较容易测量,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有效的理论模型来评估这些关键参数,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验。因此,理论上很难得到有效的能和实验匹配良好的关键参数,导致了在DSC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理论对实验的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和DSC性能提高缓慢。于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是决定其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而有机染料又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设计新型高效的染料分子是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主要方法。双供体型有机染料因其具有高振子强度和宽光谱吸收范围的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以双供体型结构有机染料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有机染料。通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进一步研究了
乳液作为一种典型的胶体分散体系,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石油化工等行业,如:载运亲脂性生物活性药物,石油的开采与运输等。Zeta电位测试技术可对胶体颗粒进行电泳测量,获得界面双电层滑移面处的电势;具有界面选择性的二次谐波(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光谱技术可探测界面分子信息。这两项技术均可对乳液界面进行实时原位的探测,进而研究不同结构分子在水油界面的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和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病,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带给人们很大的经济负担。尽管该病的病
天然来源化合物往往具有强力的生物活性,是重要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来源。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仅仅是前提,确定其靶标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活性化合物靶标的明确不仅对活性化合物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研究其在生命体内的作用机制也是关键。因此,设计出一种探针分子并通过其钓取到天然状态下的靶标蛋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一般活性小分子探针是将活性化合物和生物素(Biotin)等
近年来,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大,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开发新能源需要优秀的储能装置,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电子设备的主要功能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渡金属钒酸盐具有储量丰富、理论容量高等特点,成为了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仍然存在电子电导率低、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大等问题,导致目前研究进展缓慢,电化学性能欠佳。本文从锰系钒酸盐的微观结构设计和复合改性出发,通过常压微波辅助液相法制备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激发了人们对替代能源的探索。生物质燃料由于具有可再生、排放少等优点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对于生物质燃料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燃料燃烧产物,如碳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和NOx等污染着环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实现燃料的清洁燃烧仍然需要不断的努力。之前的研究表明,木质素的典型分解产物——苯
研究背景:荧光标记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损伤实时动态监测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便利,其在大分子检测、药物筛选、肿瘤检测和基因表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