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前期治疗特发性疲劳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从肝脾论治特发性疲劳的中医诊疗方案,通过临床试用及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1.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试用:2012年至2014年期间进行诊疗方案试用,试用期间共52例特发性疲劳患者符合纳入条件,分析总结,从证候要素及证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以疲劳程度(下降50%为有效)分析其疗效,以中药饮片使用强度为指标分析52例患者的用药规律;2.在前期试用基础上优化方案,选择其中肝郁心脾两虚及肝郁化火、心脾两虚2个证型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评价该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以符合CDC1994年有关特发性疲劳定义与诊断,中医辨证为肝郁心脾两虚及肝郁化火心脾两虚为研究对象,按2:1分层随机,以3周为1个疗程,服药2周进行初步评估,疲劳主症缓解<20%时,可提前结束试验,改为门诊辨证治疗,相关疗效缺失部分采用数据结转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试用结果(1)证候要素及证型:52例患者的前三位的证候要素是肝郁49例、脾虚41例、心气虚32例;证候诊断以肝郁心脾两虚(11/52例)及肝郁脾虚(8/52例)居多,说明疲劳肝气郁结病机为主要病机,同时兼有心脾两虚。(2)疲劳主症疗效:本组患者疲劳主症缓解50%以上占79%(41/52例),起效时间为5-35天,起效时间5天1例,7天28例,2周以上起效11例,最长起效时间35天1例,表明本方案治疗对缓解疲劳有效,临床可适当守方治疗。(3)中药使用强度:从119张处方的中药用药强度来看,DDDs值大于3的有理气类、清热类、安神类,其中理气类居第一位,其后依次为清热、安神类,DDDs值大于2小于3的有补气类,DDDs值大于1小于2的有化痰类、补肾温阳类,体现疏肝理气清热、健脾益气安神为主的治法,亦表明该类药物在处方中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对该类药的选择倾向性大。(4)常用中药:从处方药物使用频度看,选药以柴胡(89/119)最多,其次是生黄芪(81/119),柴胡疏肝解郁、退热,使肝气条达,黄芪补肝以疏肝,而达到缓解疲劳之效,说明理气解郁与补气是疲劳症治疗的主要常用药物,契合其证候要素、证候与治法。此外,茯苓、合欢皮、栀子等为佐以健脾、解郁、养心、清热安神。90例特发性疲劳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 (1)FS-14量表评分疗效:试验组总评分下降5.27±3.00,对照组下降3.80±3.2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6);试验组躯体疲劳评分下降3.95±2.12,对照组下降2.47±2.34,治疗优于对照组(P=0.003);脑力疲劳评分在两组相似。(2)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试验组总积分下降16.23±7.12,对照组下降10.83±9.78,P=0.004;主症积分试验组下降4.60±2.39,对照组下降3.13±2.50,P=0.010;次症积分试验组下降11.65±6.20,对照组下降8.23±6.00,P=0.013,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3)中医疗效等级方面(尼莫地平法):试验组总有效率93%(56/60),其中临床缓解8%(5/60)、显效35%(21/60)有效50%(30/60);对照组总有效率70%(21/30),其中临床缓解7%(1/30)显效20%(6/30)、有效43%(13/3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3)。2.对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本组病例虽然已经排除了抑郁焦虑症,但是入组前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在试验组为36.57±7.32,对照组35.27±6.95,抑郁自评量表试验组得分39.12±7.30,对照组为36.10±8.93,患者焦虑抑郁得分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提示本病与情志因素有关。治疗后试验组焦虑量表评分下降7.10±7.73,对照组下降4.53±6.95,试验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12),抑郁量表评分试验组下降8.47±6.20,对照组下降5.03±7.09,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2)。在本方中即有柴胡等疏肝解郁药,也有人参、黄芪等补元气、补肝肺脾气的药物。可能与本方案中体现心身同调的组方原则有关,提示治疗特发性疲劳需要心身同治。3.提前退出试验情况: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试验组有3例治疗2周后疲劳主症下降幅度不到20%而提前结束试验,对照组有9例治疗2周后疲劳主症下降幅度不到20%提前结束试验。4.安全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血脂均无明显异常变化,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或者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试验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共17例,其中试验组13例,对照组4例,两组之间比较(P=0.34)。与试验可能有关的4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2例,表现为咽痛和/或口疮、耳胀。与试验无关13例,试验组10例,对照组3例,其中感冒6例,试验组4例,对照组2例;发热3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0例;咽痛4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结论:通过52例病例资料分析认为,“肝郁脾虚证、心神失养证、肝郁化火证”作为3个主要证候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应用于疲劳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而理气解郁清热,健脾补气,养心安神为主要治法及用药特点。通过9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示本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其中以消除躯体疲劳作用更为突出;能明显缓解疲劳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本试验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从肝脾论治特发性疲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有效、应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