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为明确球孢白僵菌D1-5在苗期玉米植株的定殖规律及其对玉米、亚洲玉米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两种浸种时间(12和24 h)对菌株D1-5在玉米苗期不同部位(根、茎、叶)的定殖偏好性的影响,明确了种子发芽率、株高、叶面积、生物量这几种生长指标对不同浸种时间的响应,分析了玉米出苗14 d抗性相关防御酶超氧化物气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变化情况。探讨了菌株D1-5在玉米植株中定殖前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有一定的定殖偏好性。叶片中定殖检出率最高,达到40%,茎部其次,定殖检出率为10%,玉米根系未检测出菌株D1-5。2、玉米苗期生长状态测定结果表明,各检测时期菌株D1-5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中玉米出苗19 d生长势增长率最高,达到5.34%,出苗21 d叶面积增长率最高,达到13.71%,出苗28 d地上生物量增长率达到27.2%。3、菌株D1-5处理后叶片中抗性相关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升高趋势,SOD活性增加最高,达到24.90%。4、菌株D1-5定殖前后菌株理化性质有所改变,定殖后分离出的菌株在产孢量上明显高于D1-5,最多提高175.67%。孢子萌发率也有一定的提高。而菌落直径生长速率和胞外蛋白酶的产量呈下降趋势。5、玉米植株中分离出的球孢白僵菌菌株,毒力高于D1-5菌株,而经12 h浸种时间分离出的菌株对玉米螟幼虫的平均致死率要高于24 h浸种时间分离出的菌株。菌株T1-1对用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致死率最高,比D1-5菌株高出125%,球孢白僵菌侵染亚洲玉米螟幼虫后5 d-7 d是幼虫死亡的高峰期。6、菌株D1-5和定殖后分离出的菌株侵染玉米螟幼虫后,玉米螟幼虫保护酶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受到抑制作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浸种对苗期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玉米相关防御酶的活性变化同球孢白僵菌-玉米之间的互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利于增加玉米苗期的系统抗性;菌株D1-5在玉米植株中定殖后,菌株的活性有增加趋势,同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保护酶活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为虫生真菌在植物中定殖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为合理使用虫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