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背景下,面对自我认同危机的问题,试图建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现代自我认同理论,以期对自我认同问题作出回应和解答。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产生于个体间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能力,这是通过成长着的人借助于对符号的普遍性占有而一体化于现实社会系统而产生的。因此,只有回到社会交往中,“自我同一性”才能真正得到理解。  本论文主要从下述方面探讨了哈贝马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第一,哈贝马斯通过批判地吸取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拓展了相互承认的思想内涵;通过借鉴米德的自我理论,发展了自我同一的理论维度。沿着从黑格尔到米德的交互主体分析模式,哈贝马斯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巧妙的借鉴和重构,试图通过在社会的交互行动中考察主体间性的进路,建构一种现代自我认同的理论。第二,哈贝马斯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置于劳动的概念之下,从而遮蔽了人与人之间更为重要的语言交往关系。他试图把人与人的关系从劳动框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更加重视人际之间的语言交往关系,使个体在现代社会真正实现自身的认同,进而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三,哈贝马斯引进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认为行动者的行为结构和认知模式的发展呈阶段性特征,而且与个体的成长阶段相一致,与不同阶段的“心理学的实在和动机上有意义的实在相一致”。他把这种认知发生学方法运用于对自我同一性的分析中,探讨了自我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功用。第四,在哈贝马斯看来,自我认同的媒介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先验统觉或抽象精神,也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以工具为中介的劳动,而是以言语为中介的对话和交往行为,它为实现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创造了一种可能的条件。在主体间的语言交往中,会达成改变扭曲的交往规范的共识。这样,每一方都通过“他人之镜”反观到自身,获得自我认同。由此,哈贝马斯以普遍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其自我认同理论,在其后的对现代复合多元社会政治实践的探讨中,又进一步凸现了认同的功能和价值。  这样,哈贝马斯建构了一种以交往和对话为核心的自我认同理论,实现了认同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范式转变。这一理论上的努力对于我们认清西方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实现个体的自我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哈贝马斯把劳动世界和生活世界、物质生产实践和话语交往实践割裂开来,划分成彼此独立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到二者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致使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存在着缺失之处。
其他文献
学位
市场价格说到底由供求决定,供不应求打压都没有用,供过于求救市也缓不过来。  国世平是谁?估计问了也白问,因为知道的人知道水皮问的是什么,不知道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水皮问的又是什么。  国世平本来就是深圳大学的一个教授,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的所长,做投资的对他多少有些了解,国教授经常会有些不同凡响的惊世骇俗之语,比如他说现在房地产泡沫已经到了崩溃的时刻,马上卖掉最后一套房子,抓紧买入还在底部的股票。  
文章通过对第三阶段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论确定性》(On Certainty)的深度研读,以维特根斯坦反驳摩尔“我知道……”等命题来作为起点,论证得出“知识和确定性属于不同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