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东段努日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日矿区处在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带拉萨地体南部边缘,属大陆边缘构造成矿机制。走滑断裂的深切和水平旋转运动为成矿物质的迁移聚集开辟了良好的运矿途径,推闭型转换断裂为成矿流体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封闭型储矿构造条件。  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比马组第四段(K1b4),总体上处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缓倾角层间断层带中,呈层状-似层状,受层间滑脱型剥离断层控制。铜的硫化物矿床可划分为氧化带、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和原始硫化物矿石带。赋矿岩石以矽卡岩型为主,矿石多为细粒浸染状。矿石矿物以白钨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为主,次为黝铜矿,氧化带中见有褐铁矿、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石英、透辉石、绿帘石等。  通过对钻孔编录中蚀变的研究,努日矿区绿泥石、绢云母最发育,其次为绿帘石和方解石,再次为高岭石、黑云母、蒙脱石等。整体上,以绿泥石+绢云母为主要蚀变组合,随着钻孔深度的加深,蚀变组合逐渐过渡为绿泥石+绿帘石、绿帘石+方解石。在一些钻孔深部发现石英闪长玢(斑)岩型铜、钼矿化,这预示着努日矿区深部找矿的可能。  努日矿床岩浆源区为拉萨地体,成矿时代为23-25Ma,属晚碰撞成矿阶段,成矿元素为壳源物质加上幔源物质混染而来,成矿流体在后期与大气水发生了一定比例的混合。  通过对成矿地质要素和找矿方法要素的研究,构建出综合找矿预测模型,最终确定以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热液蚀变特征作为必要找矿要素。最终圈定出8个最小预测工作区,其中A级找矿靶区2处、B级找矿靶区3处、C级找矿靶区3处。
其他文献
与勘探阶段的静态环境相比,注水开发方式下油藏及储层特征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已开发油田测井解释及评价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验结论及理论研究的基
耳泽金矿属微细浸染型金矿,其赋矿地层为上二叠统岗达概组,容矿岩石为条带状大理岩。矿体呈板状、透镜状或囊状发育于耳泽背斜轴部的虚脱空间、破碎带和古溶洞中,顺层或切层产出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在朝历任王府教授、学士院权直、起居舍人、户部尚书、礼部贡举和参知
论文以山西省潞安屯留地区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资料收集结合野外地质勘查和实验测试分析,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页岩气地质特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油层出砂问题历来是疏松砂岩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油田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某一具体油田来说,要想有效的搞好防砂,必须首先搞清
喇嘛甸油田从沉积上来讲距物源较近,故油层发育较厚,层内非均质性也比较严重。由于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导致层内矛盾和层间矛盾日益加剧,常规措施效果变差、产量递减速度增加
本文以晋城矿区胡底矿煤、岩裂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的构造特征,恢复了矿区古构造应力场,探讨了矿区的构造演化史。在构造背景下分析煤、岩裂隙发育的规律及其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