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叙事特征——《海浪》汉译个例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与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齐名的世界意识流文学大师,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伍尔夫不再像传统小说家那样注重客观故事情节,而是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内心意识流动的真实状态。她将柏格森的心理时空观应用在文学叙事中,将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叙事手法应用在小说叙事中。  伍尔夫作品译本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再现其鲜明的叙事特征。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例如蒙娜·贝克的《翻译与冲突:叙事学描述》,从交际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探讨了叙事在口译和笔译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真正把叙事作为文本分析的工具来解构原叙事文本,进而探讨如何在译本中再现其叙事特征的研究,国内学界还比较鲜有。  本文首先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叙事时间、叙事聚焦和诗化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伍尔夫的经典意识流长篇小说《海浪》,以国内仅有的吴均燮和曹元勇的两个译本为目标语文本,探索目标语文本是否再现了源语文本的叙事特征。进而探索针对意识流小说的独特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礼貌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交际中。在任何语言团体中,都存在一些约定俗称的礼貌交际方式,礼貌对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礼
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对于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然而就自主学习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最主要的有四个,即,认为自主学习
谈话类节目不仅包括信息的传递,也包括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的人际交流。主持人和嘉宾在交谈过程中不断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影响听者。谈话类语篇属于半机构性的语类,具有客观性
西方女性主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与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产生了大量丰富并值得关注的翻译成果,应运而生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探索空间和视角
西方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提出使西方翻译家们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从更加科学系统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