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与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齐名的世界意识流文学大师,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伍尔夫不再像传统小说家那样注重客观故事情节,而是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内心意识流动的真实状态。她将柏格森的心理时空观应用在文学叙事中,将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叙事手法应用在小说叙事中。 伍尔夫作品译本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再现其鲜明的叙事特征。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例如蒙娜·贝克的《翻译与冲突:叙事学描述》,从交际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探讨了叙事在口译和笔译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真正把叙事作为文本分析的工具来解构原叙事文本,进而探讨如何在译本中再现其叙事特征的研究,国内学界还比较鲜有。 本文首先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叙事时间、叙事聚焦和诗化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伍尔夫的经典意识流长篇小说《海浪》,以国内仅有的吴均燮和曹元勇的两个译本为目标语文本,探索目标语文本是否再现了源语文本的叙事特征。进而探索针对意识流小说的独特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