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赫哲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赫哲族崇尚大自然赠与的一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赫哲族的传统图案中蕴含着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民族心理等诸多内容。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复刻,赫哲族人运用民族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将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绘制成一幅幅传统绘画。赫哲族传统的神灵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哲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赫哲族崇尚大自然赠与的一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赫哲族的传统图案中蕴含着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民族心理等诸多内容。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复刻,赫哲族人运用民族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将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绘制成一幅幅传统绘画。赫哲族传统的神灵图案是当地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溯源是本次深入研究的重点,通过探讨其历史传承和现状,旨在保护赫哲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东北少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共进。过往研究中,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早期的文献资料大多是对赫哲族的氏族沿袭、民族志以及文学故事的介绍;近期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赫哲族的专项研究不断扩大与深入,涉及服饰图案研究、纹饰研究、萨满文化、图腾信仰、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但从功能主义视角进行阐释的研究相对匮乏。笔者将从功能主义研究范式出发,结合艺术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对赫哲族的传统图案进行在地采集与解析,文本与访谈相结合,层层深入,着重研究其独特造型特征以及艺术手法,窥探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笔者通过对采集的赫哲族传统图案的分析总结,归纳其造型原理,并从美学视角描述赫哲族传统图案的造型原理:其一是应物象形、勾勒轮廓相结合;其二是简单概括、突出特征相呼应;其三是形象传神、以静制动相衬托;其四是夸张放大、强调重点相融合;其五是附加符号、形体结合相协调,从而深入剖析赫哲族传统图案造型的艺术特色,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图案造型样式,深入探讨形式美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及艺术个性。笔者对数位传承人以及当地民众本民族、在读大学生等进行非结构访谈,深挖赫哲族传统图案在民族民间的传承方式及发展现状。通过对传统图案的理论研究,探寻其现今文化模式与价值意义,为其传承与接续提供新思路。赫哲族传统图案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物化形式,亦是其文化的表征。笔者历时半年之久实地拍摄赫哲族人的生活轨迹与日常,从中抽离出能够代表其民族的传统图案,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出处,分析图案作为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所具备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及固有图案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中发生的转变与创新。总而言之,研究赫哲族传统图案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传统和现代图案的区别,有着切实的社会研究价值。深入该民族图案的外部艺术特征和内部文化要素,进一步获得更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可行性参考。
其他文献
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也被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讨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教师,由于无法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从而表现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对于学生学业进步以及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都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尽管目前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算少,但多数研究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探讨,且主要针对教师职业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作家王蒙(1934-)。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中一部分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他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大政策背景下,使得人们从原本的穷乡僻壤搬迁至城镇地带,原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仍然延续了空巢化的状态,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带给他们的孤寂感可能会更强烈,所以生活环境的变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真正实现幸福的晚年生活。因此对于他们搬迁后的生活仍然需要密切关注,为他们提供实施有效的帮助,同时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十分严峻,原因相对于农村贫困也更加复杂,在众多导致贫困的因素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重超过40%,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相关研究表明贫困现状和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存在着联系,不同的贫困家庭在政府、社区、亲属、邻里等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着差异,社会工作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都是与贫困家庭紧密联系,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介入,努力帮助贫困家庭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运用专业方法帮助贫困家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民族记忆,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的爱国军人走向战场,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中华民族才能取得最后伟大的胜利。在歌颂胜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去了解和研究这些军人们在战场上真实的情感状态,其中以国民党中下层军官为代表,从他们在抗战时期情感的变化中,我们能够对他们的战场生活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对于中下层军官们的战场情感研究,主要分为自身情感的产生以及情感互动的分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
汶上县山东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流入,与汶上当地风俗、人文结合后产生的地方剧种,是鲁西南地区传统曲艺的重要代表。作为一种集文学、音乐、动作、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汶上县山东梆子在形成、流变、信仰、传承、发展的各个过程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地方民俗色彩。在民俗视角下研究汶上县的山东梆子不仅可以认识它本身具有的民俗特点,还可通过分析班社艺人们内部的信仰、组织、演出等习俗认识它如何与外界进行交流。笔者通过对
中国共产党在2021年迎来百年华诞。回首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正是不计其数的奋斗者以深藏在内心的奋斗精神为火种点燃熊熊火把,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现“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道路。永久奋斗精神是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精神内涵,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正是积极、奋进、向上、乐观的精神风貌为夺取“第一个百年”伟大目标的最终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进程迈上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和改善,因此人民期盼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日趋强烈。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重点强调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强调了解决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主攻方向,在一系列的发展问题中城乡关系的不协调不充分的现象最为突出,其中农村的相对落后是最大的不充分。习近平非常注重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社区风险管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疫情期间,各社区开展的防控工作充分体现了社区两委的引领力、社区内外的参与力,凸显了整体性的社区治理网络优势。但同时也看到科层治理下的社区在常态与非常态间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注重挖掘社区内生优势、突出学习适应水平的社区韧性理念得以强化
村落庙会一直以来在乡村中作为宗教信仰场所的同时,也在村民的世俗生活中承担着文化娱乐、商品交换、人际关系整合等功能,是村落社会结构中的必要存在。本文即是以晋地Z村庙会为个案考察对象,围绕着Z村庙会的存续变迁,重点探讨Z村庙会所承载的功能变迁状况。笔者在具体探讨中首先通过个案方案、实地参与考察、相关文献分析整理等方法收集资料,初步掌握了Z村庙会的地理分布、建筑格局、神灵信仰体系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将庙